在我国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白鹡鸰可是非常熟悉的鸟类。很多鸟友不知道,这鸟叫法多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还有人叫它眼纹鹡鸰或点水雀,张飞鸟也是它的别称。
它这么多的名字,可见它在咱们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不低,尤其是在农村,说起来,虽然白鹡鸰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常见,但能准确分辨它们的公母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鸟类爱好者来说,能够分辨公母不仅是提升观察乐趣的一种方式,更是对科学研究极为重要。有一些研究者通过观察白鹡鸰的繁殖行为来了解鸟类的生态习性。
所以我接下来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详细了解下如何通过观察一些细微的差别来分辨白鹡鸰的公母。我会从鸣声到羽毛,再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每一样都可能成为判别公母的线索。
❖白鹡鸰青年幼鸟的公母分别方法
虽然说刚出壳的小鹡鸰在外形上难以区分性别,但是它们的鸣声却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线索。大约从15到35天大的幼鸟就开始尝试鸣叫。
雄性幼鸟的声音通常较为婉转,有双音节的特点,而且它在鸣叫时喉部会鼓起,有明显的上下波动。相比之下,雌性幼鸟的鸣声则短促得多,喉部不会出现鼓动的现象。
从体型上来说,虽然初看起来区别不大,但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线索的。雄性幼鸟的头部通常更宽大,略呈方形,整体身形也较为修长。这让雄鸟看起来整体更加匀称。而雌性幼鸟的头部则略显小巧,体型也更短圆,从侧面看整体线条不如雄鸟流畅。
另外泄殖腔的观察是另一种较为直接的鉴别方法。雄鸟的泄殖腔具有突起,形状类似锥状,这一点在把肛门周围的羽毛吹开后可以清晰看到。
而雌鸟的泄殖腔则相对较为平坦,形状更像是馒头状。通过观察这一区别,即便是在外形上难以区分的幼鸟,也能有比较可靠的性别判定。
❖老年白鹡鸰的公母鉴别方法
老年白鹡鸰的鸣声是区分公母的一个重要依据。通常,雄鸟的鸣声更加悠扬、复杂且变化多端,听起来非常悦耳。这是因为雄鸟在繁殖期间用其美妙的歌声吸引雌鸟和标示自己的领域。相比之下,雌鸟的鸣叫则简单得多,通常是单调的声音,听起来没有那么动听。
在羽毛的颜色和图案上,成年白鹡鸰公母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雄鸟的羽毛颜色对比鲜明,胸部的黑色更为深沉,而且翼上的白斑也更加明显。
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雄鸟在外观上更加引人注目。相对地,雌鸟的黑色部分较为淡,背部常呈现褐色,整体色彩比较柔和。
关于头部的形态上,雄鸟的头部通常更大且有后脑勺,嘴部附近较宽,给人一种更加健壮和强壮的印象。雌鸟的头部则相对较小,无明显后脑勺,嘴部附近较窄。此外,雄鸟的眼睛更大、更有神,而雌鸟的眼睛相对较小,显得有些无神。
腿的特征也是区分成年白鹡鸰公母的一个侧面标准。雄鸟的腿通常较长且粗壮,有的雄鸟甚至呈现红腿,显得更为引人注目。而雌鸟的腿则相对较短且细,不如雄鸟那么显眼。这种差异在野外观察时尤为明显,尤其是在观鸟时,长腿的雄鸟往往更为活跃和显眼。
至于观察白鹡鸰的翅膀和飞羽是区分公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老年白鹡鸰中,雄鸟的翅膀上通常有6到12枚洁白且富有光泽的飞羽,这些白色飞羽不仅数量多,而且质感好,反射的光泽也更明显。相反,雌鸟的翅膀上白色飞羽的数量较少,通常不足6枚,并且看起来较为暗淡。
在鉴别白鹡鸰的性别时,摸感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物理检查方法。这需要直接触摸鸟的泄殖腔周围区域。通过左手轻轻抓住鸟,使其两脚朝天,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或食指轻轻触摸肛门前的区域,这里的结构在雄鸟和雌鸟之间有显著差异。
雄鸟的该区通常会感觉到两个点比较靠近,因为雄鸟需要的空间较小;而雌鸟这两点间距较大,适应未来可能需要孵蛋的生理结构。
白鹡鸰脚趾和脚掌的细微差别,尽管脚趾和脚掌的差异不如其他体征那么显著,但细心的观察者仍可以通过这一特征区分公母。雄鸟的脚趾通常较长且粗,相应地,脚掌也更大,更适合支持它们活跃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雌鸟的脚趾更短、更细,脚掌也相对较小。
“内垫肉”的观察“内垫肉”,即鹡鸰鸟后爪脚趾末端的老茧,也是区分公母的一个有趣而有效的方法。雄鸟的“内垫肉”通常较大且厚,非常明显和突出,这与它们频繁在硬地面上活动有关。相反,雌鸟的“内垫肉”较小,不那么突出,这可能与它们的活动模式和生态习性有关。
在广东的许多农村,白鹡鸰因为它漂亮的羽毛而被广泛喜爱。当地有经验的鸟友说:“雄鸟的鸣声确实比雌鸟的要动听得多,这一点在早晨特别明显。而且雄鸟的飞羽更白,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还教授了一种简单的摸感法:“轻轻地捉住鸟,让它平静下来,然后用手指感觉它腹部的软硬和形状,很快就能分出公母了。”
在我以上的分享中,已经详细探讨了各种区分白鹡鸰公母的方法,从鸣声到羽毛的细微差异,再到更精细体型的特征。这些知识不仅对于鸟类爱好者有实际的帮助,也对科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鸟类的行为和。
此外,了解这些技能还能增强普通鸟友的生态意识。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界的这些细节,可以更加欣赏和尊重我们周围的环境,这对于自然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
爱本文的人也心服口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