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休谟的知性美,笔者力图从他的《人性论》逻辑体系上着手进行研究。休谟把他的人性哲学分为知性、情感和道德三个部分。他研究情感也秉承他划分情感的基本准则,进而增加其丰富性。他的情感研究,基于知性研究之上。
首先,休谟的情感美学,是一个具有知性化特征的美学体系。休谟的情感美论,逻辑严谨、构思紧密。他对于情感的研究很有层次,完全采用一种科学研究的精密方式。
其次,休谟在他的情感美论中,始终坚持着知性的冷静,遵循着自然原则。休谟认为,美的产生与“自然原则”、“印象-观念双重作用”密切相关。
休谟情感中的直接情感、间接情感大多数都遵循着“印象-观念双重作用”的原则。印象-观念双重作用是情感、美产生的基本前提。人们运用此原则形成了情感的基本框架。同时,自然原则也天然地根植于知性情感之中。休谟认为,自然原则是先天、先验的。自然原则、自然力量共同形成了心灵的原始性质。
可以说,休谟的“论知性”为“情感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调,两者相互映衬。休谟情感美学折射着知性的光环,他把情感的知性美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不论是知性的原则,还是自然原则,休谟都予以肯定。他认为,知性也是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类情感,能够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获取。不论是骄傲的情感,或者是喜爱的感情,都有可能闪耀着知性、自然的光芒。
比如,不论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自我欣赏,还是一个普通人对自己一个习惯的刻意的保留,或者是我们对精致服饰或鲜美食物的喜爱,都可能与知性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欣赏、个人对自己习惯的保留,这都可能是自己长期的理性分析,和冷静思考保留而成的一种情感认知方式,是知性选择的结果。
我们对服饰和美食的追求,则出自于一种自然的人性的选择和自然的抉择,是人性自然的本质流露。这些情感,正是情感知性美的体现。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休谟的情感论的知性情感,不仅仅要界定它的内容,更要辨清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情感与理性作为两个重要的话题,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频频发声。两者之间的争论,形成了众多学者和诸多哲学流派之间,相互论争的现象。
情感主义的缘起,在情感思潮中已经介绍过。本章节着重提及休谟对于情感,和理性之间关系的具体理解,形成对情感、理性关系的正确定位。
休谟认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种哲学的谬误:情感与理性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并且,大多数人注重和推崇理性,以为只有理性才能是所谓的“善良的”。
休谟意识到这是一种误解,并说明了原因。首先,人们不能仅仅凭借理性,单方面构成人的活动和意见的动机。其次,在处理人类活动的意志领域时,理性不能去挑战与反对情感。
在界定了这个误区后,休谟明确了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他认为,“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情感的奴隶”。同时,他认为理性的真正的职务和任务,是服务、服从情感。除此功能之外,再无其他的职务,这是它的唯一和独有的任务。
休谟的理性是情感的奴隶、理性服务感性情感的看法,得到后来学者的认可。他们不仅仅认为理性是情感的奴隶,而且深层次地批判了理性。
休谟的《人性论》中,也肯定了情感和理性之间和谐的一面。他认为,理性和情感是可以调和的,是可以联系与联结的。
在《休谟的美学理论》中,汤森德也肯定了休谟的这些观点。他认为,休谟的著作在论述中,理所当然地把情感,摆到了主要的地位和角色,重申了情感的重要作用。
同时,他认为,不仅仅需要理性来服务情感,情感也要对理性起到一种“粘合、固定”的作用和功能。这样,情感才能更加稳固,理性也能够更加丰富。情感与理性之间相互吸收的作用,构成了两者关系评价的应有的形式。
情感除了需要理性的服务和辅助外,更有胶水效用和粘合作用。这样,汤森德认为休谟的情感和理性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联结。
实际上,休谟此时已经明确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关系,即,理性辅助于情感,理性服务和服从于各种不同形态的情感。于是,情感业已挑战到理性独大的哲学局面,并使情感的主导地位显示出来,理性也就自然地下降到了次要地位。
这样,理性主导和左右哲学的“神圣”地位就被打破了,理性也从“神坛”上降下来。那么,以情感分析、心理分析为主流的经验主义的发展,也就成为了可能。于是,英国经验主义和情感主义美学,也成为了英国哲学的主流。
“理性至上”的势力空间得到挤压,整个欧洲大陆形成了英国经验主义、情感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双峰对立、两水分流”的情况。情感、经验,作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支持。
后来,汤森德再次重申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汤森德认为,休谟把理性优先的原则倒置。并且,他认为情感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理性。为了拯救理性本身,休谟发展了情感、经验的观念。
他倡导,情感与理性应该和谐一致,共同发展。理性应该服务情感,情感也应该粘合理性。结果,一个真正的个体,不是一个非理性的情感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无情感的自然主义者,而是一个在理性辅助下的,真实情感流露的理性情感主义者。因此,知性情感和它所蕴含的美学,是休谟哲学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