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60岁才懂:自己手里的存款,就是晚年要走的路

唯唯安 2024-02-17 11:05:37

曾经写过一篇影视评论,是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作品:《楢山节考》。

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因为缺吃少穿,村子里一直沿袭着一个习俗,村里的老人无论男女到了70岁,就由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任其自生自灭。

主角阿玲婆在安排好两个儿子的生活,了却了自己的担心后,果断磕掉了自己的门牙。见到人,就展开缺了牙的嘴巴,笑着。仿佛洗刷掉了因为牙齿太好,不想上山的嫌疑。

70岁,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儿子辰平将阿玲婆背到山上后,如同孩子般趴在母亲怀里失声痛哭。

阿玲婆不断地推开儿子,见儿子不走,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将他用力甩开,并将备好的、按族规留给阿玲婆的一天的口粮硬塞在儿子手中。

辰平下山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子用麻绳捆着老父亲上山,父亲苦苦哀求拼命挣扎。但儿子却极尽全力,像扔出一个包袱一样,把父亲推下了山崖。

之所以这个村子留有这样的族规,都是因为贫穷。村子里每生了男孩,都是唉声叹气,甚至有人会故意遗弃。而生了女孩,则是欢天喜地,因为可以卖到山外换钱。

钱,这个字眼,也许是充满世俗和铜臭味的。可是,想要生活下去,无论古时还是现代,皆是缺它不可。

年轻时,尚可说“莫欺少年穷”,晚年时,却难寻退路。

同样是生病,有钱的老人,子女陪伴,外加24小时的护工照顾;没钱的老人,就连医生建议手术时,让家属去缴费取药时,都畏畏缩缩。

在医院里,见过这样一幕情景:医生让老人办理住院,准备手术。而一番商议后,子女跟医生说,老人要出院,开点保守治疗的药就行,便宜的就行。

而在一旁坐着的老人,满眼落寞和无奈,畏缩的坐在那里,连发言权也没有。

也许,当你老了躺在病床上,无依无靠的时候,才会明白:这辈子最亲的,并非血脉至亲,而是你自己握在手中的金钱和健康。

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主宰自己生活的权利,拥有金钱,才能拥有对命运的摧残大声说不的权利。

人生啊,总有太多无法预料的变数,而一次不经意的变故,就可能让你坠入泥潭。

67岁的邻居周阿姨一生操劳,养育五个子女。老伴在世时,子女们常回家,老伴过世后,五个子女却很少回来看望她。

究其原因,不过是周阿姨老伴的退休工资很高,为人又大方,每次子女们回来的时候,老伴都会给孙辈们一些零花钱。

如果子女有拎了物品来看的,老伴也绝不会让子女破费,都会只多不少的给补上一些钱。

老伴去世后,周阿姨依靠着每月不足2000块的退休金生活。子女们再来看望时,她自然没有多余的钱给到子女。即使是过年的压岁钱,周阿姨也只能象征性的给一些。

当然,周阿姨还有一些积蓄,只可惜,不多。老伴赚的多,花的也敞亮,而以为可以一辈子依靠老伴的周阿姨,也没有未雨绸缪。

渐渐地,看不到任何实际利益的子女,主动回家看望周阿姨的次数越来越少。

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这个问题无法以“是”或“否”来简单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与金钱有关系。

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变数的,老年人存钱,就等同于为这些变数做好准备。晚年有了自己的资金储备,才能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性。

稻盛和夫曾说:“人活透了就会明白,读书和赚钱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前者使人不惑,后者使人不屈。”

人到晚年,自己手里握着的存款,就是余生要走的路。

有存款,才有遮风挡雨的屋檐

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身体一定健康、儿女一定孝顺、家庭一定没有变故。

虽然金钱并不能解决这一切问题,但却可以把这些问题,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引导。

就拿健康这一项来讲,如果自己手里有存款,可以完全负担自己的医疗费用。那么首先在如何治疗上,就占据了主动权。

既不用拖累儿女,也可以自己选择医治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有存款,才有选择生活的自由

老人手里有钱,就可以自主地、按个人意愿去活着,不必受制于人。

有些老人依靠着儿女来养老,有些老人没有独立的住所,这都是晚年养老路上的障碍。

老人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与年轻人的不同,长久接触,产生摩擦和矛盾的可能性就更大。

而没有经济能力的老人,便等同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需要改变或克制自己去迎合对方,活得小心翼翼,没有底气。

人老了要有存款,要懂得为自己未雨绸缪,并非是推崇金钱至上,而是让我们的晚年以金钱为支撑,有底气和尊严的去生活。

换句话来讲,无论何时何地,钱都是一个人的底气。唯有经济独立,你才看不到那么多苟且,才不用低三下四,才能挺直腰板去接受爱与被爱。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

0 阅读:211

唯唯安

简介:写走心的文字,观世间的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