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叔今年70出头,平常一直有晨练的习惯,身体一直保持的不错。这天,刘大叔还是照例出门去晨练,从公园往回走的时候,突然觉得胸闷胸痛不已,想着回家后休息一下就好了,也就没放在心上。
不过,回家躺床上休息了一个多小时都不见好,胸痛症状反而更加严重了,儿子赶忙带着他到了医院。医生及时给刘大叔安排了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是急性心梗。
医生立马安排了手术,好在发现和救治还算及时,刘大叔恢复得不错,生活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天气的异常变化是导致中老年人急性心血管病的一大诱因,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春季气温回暖,但昼夜温差仍然比较大,有些地方甚至可能还会出现倒春寒,容易让血管吃不消,反复出现收缩与舒张,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作风险。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冬春季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比其他季节要高。
一方面,春季气温波动较大,气温一下子冷一下子热,而人体血管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导致血管不断地出现舒张、收缩,进而加大心梗发作的风险。
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数据显示:24小时内气温波动超过10℃,心梗风险会明显增加。温差每增加5℃,心梗风险就会升高5%。温差在10℃—15℃时,心梗风险会增加6.9%,温差超过15℃时,心梗风险会激增11.1%。

另一方面,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发季,容易出现感冒、发烧、流感以及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引发心肌炎等炎症反应,直接损伤心脏以及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此外,春季由于空气中有大量花粉和其他的过敏原,很容易引发过敏性疾病。出现过敏反应后,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导致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过度的免疫反应还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的风险。

冠心病患者对气温变化的耐受能力差,面对季节的交替,一定要做好下面这几件事!
1、做好保暖工作
春季早晚温差大,不要骤然减衣,要根据气温调整穿衣,重点保护好头部、颈部、腹部和下肢等部位。因为通过头部散发的热量要占到全身的30%,颈部受凉可能会引发颈动脉痉挛,腹部受凉不利于内脏健康。
2、不要过早晨练
早上6点到10点是急性心梗发作和猝死的高危时间段,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过早运动,以免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压骤升。建议是把运动时间安排在相对安全的下午,而且运动项目要以慢性运动为主,比如散步、慢跑、健身操、打太极等,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

3、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春季人们的食欲不断恢复,要控制好饮食,以免过量饮食增加肥胖和心脏疾病风险。建议冠心病患者多吃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少吃高糖分、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4、避免情绪激烈波动
春季万物复苏,很多人的心情都会逐渐转好,但冠心病患者情绪波动大可能会诱发心脏病,因此要尽量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心态。
5、按时吃药,不要擅自停药
冠心病患者要遵医嘱按时吃药,不要擅自停药、换药,并密切观察是否有异常症状,外出时尽量携带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不管你有没有安装支架或者是气温如何变化,有有四种类型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建议不要擅自停药。
1、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药物属于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能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急性心梗的发生风险。
一般情况下,做完支架手术后的第一年,除了服用阿司匹林外,还需联合服用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一年后如果病情稳定,则可以长期服用一类抗血小板药物即可。
2、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患者一般要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水平控制在1.8mmol/L以下,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粥样斑块的形成,还能稳定斑块。
比较常用的有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长效他汀,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患者用药依从性也比较高。

3、控制心率的药物
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洛尔类控制心率的药物,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预防心肌缺血。
4、ACEI或ARB类药物
XX普利、XX沙坦药物能降压,长期服用还能促进血管扩张,抗心肌缺血,不过普利类药物可能会带来干咳,用药或者换药前需要咨询医生。

虽然春季气温在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冠心病患者平常要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以免带来健康风险。
参考资料:
[1] 《疾病科普|春季气温变化大,冠心病患者如何守护健康?》.重钢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25年2月14日
[2] 《科普 | 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医生建议来了!(附穿衣指南)》.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2025年3月12日
[3] 《茂医专家说丨春季容易诱发冠心病,做好预防是关键》.茂名市人民医院.2023年4月23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