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如何得到毛泽东赏识:因一座坟和一首诗

是勇敢的永 2025-03-10 14:22:02
前言

1941年到1965年这24年里,胡乔木一直在给毛主席做政治秘书。

胡乔木身边的人也常常问他:“你是怎么跟毛主席结缘的?”

和毛主席的结缘之路

胡乔木能有那样的文学素养,这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联。

他老爸胡启东在晚清的时候是个秀才。不过,他接触到那些先进的思想以后,就特别积极地参与反清运动。

1913年辛亥革命之后,胡启东被推选成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他,追随着孙中山先生,思想信仰可明确了。

段祺瑞想用贿赂收买胡启东,可胡启东根本就不被他那一套所迷惑,然后毅然决然地南下,去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了。

受父亲的影响,胡乔木打小就展现出很高的文学素养,尤其对地方史志特别热衷,在不少人眼里,他很有“杜甫”的那种范儿。

胡乔木在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当下的社会了。

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胡乔木写了一首《别辞》。就从这一首诗,就能看出来他对科学社会主义那是打心眼里信奉和推崇的。而且大家也能从中感觉到,他,就是一个追着“红色”跑的人。

1930年的时候,胡乔木被清华大学物理系给录取了,这差不多就把胡乔木以后的走向给定下来了。

想当年,北平可是五四运动开始的地方,胡乔木在这儿可受触动了。

他一面读书获取知识,一面坚定不移地追寻着光明。

乔冠华同志后来被载入史册了,当年他和胡乔木是同学。在北平的时候,胡乔木加入了共青团组织,还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团支部书记,渐渐崭露头角,这和他的文笔是有关系的。

到了上海以后,胡乔木也期望能重新把求学与读书联系起来。

胡乔木在多地接受了思想启蒙,他这人特别爱思考,还有地下宣传工作的经验。这么一来,他的才学和组织协调能力就展现得特别充分。

1937年的时候,胡乔木可算是接到通知。按照组织的要求,他得离开上海,和李凡夫一块儿前往延安。

以前,胡乔木本来是叫胡鼎新的。等他到了延安以后,就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打这起就叫“胡乔木”。

在当时,改名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多有志青年投身革命队伍的时候,都把自己名字改了,就有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当时的胡乔木满腔热血,他当然也不会例外。

在《诗经·伐木》里,“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这句话,对胡乔木有着深深的影响。

胡乔木一直期待着光明的到来,他渴望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1938年7月,他跟李桂英结婚了,还把妻子的名字改成了“谷羽”。嘿,你瞧,这样夫妻二人的名字放一块儿,就更有诗意了。

乔冠华是当年的校友,那段时间他一直在南方活动。他们俩,都拿“乔木”当笔名。

毛主席说,他们写的国际评论文章,那可是能顶战场上两个坦克师的!

“南乔”与“北乔”的名气一点点变得响亮起来了。

到了延安后,胡乔木心里当然盼着能和毛主席聊聊天。毛主席,对这个名字也知道一些。他俩,迟早是要见面的。

胡乔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毛主席,就是走进毛主席的窑洞那次。

头一回见面的时候,毛主席特别贴心地问了些平常的事儿,胡乔木就觉得,这一下子两人的距离就拉近了。

知道胡乔木是盐城人之后,毛主席像是陷入了沉思,还像是在小声嘀咕着:“盐城,苏北,盐城……”

不大一会儿,毛主席冷不丁地问:“东汉‘建安七子’里有个陈琳,是你们苏北那地方的人吧?”

胡乔木马上回应说:“没错,陈琳是古射阳人。在南北朝的时候,盐城地区设置过射阳郡。陈琳现在是不是在苏北盐城,我可不敢确定。不过我们老家就在大纵湖附近,那儿有陈琳的墓葬。”

因为他父亲的缘故,那些地方史志对他来说就跟放在手边一样,随时都能拿来用。

听说那儿居然有陈琳的墓葬,毛主席一下子就来了兴致,他问:“唐代诗人温庭筠写过一首《过陈琳墓》,你读过没有?”

胡乔木当然读过了,还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后来,胡乔木才晓得,毛主席以前可喜欢这首诗了,还亲手抄过。

就这么一次简简单单的面试,毛主席因为“一首诗和一座坟”的事儿,对长得很清秀的胡乔木那可是相当看重。

那时候,胡乔木还不到29岁,往后的路还长着。

他能直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这在他的人生里可是个超级重大的转折,一般人可太难碰到这样的机会了。

胡乔木有了这次机会后,人生就像开了挂似的突飞猛进。

在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的记忆里,父亲老是在延安的窑洞中写写,还总是在煤油灯下不停笔。

冬天里,胡乔木老是披着一件又厚又大的灰色棉衣,脚底下还会放上一盆炭火。

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不停地写作。

1951年6月,那年夏天热得不像话,胡乔木得写一篇纪念中共成立30周年的文稿。

天气热得受不了,胡乔木干脆坐到冰凉的澡盆里,趴在一块木板上一个劲儿地写东西。

那篇长文,他才花了一个星期就搞定了。

杨尚昆讲:“主席看了那篇文章后,特别满意,还说就别把它当作领导的讲话稿了,直接用‘胡乔木’署名发表就行。”

建国初期的时候,毛主席作出决定,用“胡乔木”的名义去发表文章,这么做效果特别棒。

给毛主席当秘书,要说一点压力都没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儿。

胡木英一直觉得,父亲是个情感很细腻的人,即便忙得不可开交,也从没把家庭抛在脑后。

就像1946年那会,母亲谷羽要去根据地搞土改,胡乔木就留在延安带着孩子。等谷羽回来的时候,胡乔木又接到任务出去了,这夫妻一分别就是好几年。

战争时期,寄封信可不容易。况且他俩都是老夫老妻了,好像也用不着那么“腻歪”。

胡乔木可不一样,他大笔一挥就写出了那首超有名的《人比月光更美丽》。

真想不到,胡乔木在文学上的造诣那么深厚,可他的老婆居然是个科学家!

“两弹一星”科研工作由科学院负责。科学院设置了计划局和技术局,谷羽,她就是新技术局的局长。

胡木英一直都感觉,爸妈特别忙。

母亲工作起来就没个白天黑夜的,每天早上谷羽出门后,也不知道要过多久她才能回家。

那时候,胡乔木对家庭的照顾就更上心了,胡木英在这方面可是感触特别深。

要是母亲能有一整天休息的时候,全家就会到颐和园或者香山去游玩。要是母亲只能休息半天,他们就去旁边的北海,一家人去划划船,这也是一种天伦之乐。

哪怕胡乔木正专心写作,孩子们一进来,只要胡乔木感觉能放松放松了,就会拉着孩子们的手,领他们出去走走。

他写的好多诗句里,都能体现出他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毛主席看胡乔木写的诗,向来都看得特别仔细,要是有了想法,他俩就会讨论起来。

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胡乔木待在毛主席身旁时,也目睹了许多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他对毛主席的爱戴与崇敬之情,始终在延续。

在他的记忆里,毛主席好多回的决断,都跟历史走向息息相关。

1945年8月11日,毛主席亲自拟写了《关于日本投降后党的任务》,这里面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事儿:国共谈判。

当时,毛主席很敏锐地察觉到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没多远了。不过,形势发展的速度,还是超出了预料。

8月14日,有一份邀请送到了毛主席的桌子上,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

蒋介石装出一副要和平、民主的模样,经历多年革命历程的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啥情况。

枣园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毛主席就下了决心:“去,到重庆谈判去!”

胡乔木听到这事儿后也挺吃惊的,蒋介石满肚子坏主意,鬼晓得他这次到底啥目的。

毛主席做好了最糟的准备,他讲:“不进老虎洞,咋能抓到小老虎。”

当时,主席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签订“城下之盟”的可能,不过这得做出一些让步才行。

不过,主席也讲过:“在我党历史上,可没有随随便便缴枪这种事。”

毛主席想了一会儿,就对胡乔木讲:“咱们有力量,蒋介石有他自己的难处,再加上全国民众的心愿,还有外国干预这些情况,这一回过去,多少也能解决点问题的。”

胡乔木也到重庆去了,几个人常常凑在一块商量对策,有时候在主席的房间里,有时候就在胡乔木的房间里。

胡乔木没参与具体的谈判事务。他每天在重庆的日常,除了陪着主席,还会去买当天的报刊。为啥?就是想看看社会各界对这次谈判持啥态度、啥反应,这样就能掌握时局的发展情况。

当时,毛主席他们可不会放过任何能与各界人士接触的机会。胡乔木就跟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去见了宋庆龄、张澜等好多人。在张治中腾出来的住处那儿,毛主席还接见了美国航空队员这些人。毛主席向他们介绍解放区的情况,这么做就是为了推动重庆谈判的进程。

得知敌19军被围在长治以后,我军就展开围点打援的战术了。毛主席兴奋地跟胡乔木讲:“打得漂亮!打得越厉害,咱们回去的希望就越大!”

另外,毛主席也对胡乔木讲过这么一句话:“历史的经验让我们晓得,跟蒋介石谈判的时候,能决定问题的常常不是谈判桌,而是战场上实实在在的刀枪拼杀。”

后来,胡乔木写的好多文章,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就在于驳斥蒋介石的谎话。那时候蒋介石老是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对方,而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揭露他的真面目。

后来,毛主席在湖南有个老师叫符定一,符定一就问毛主席:“《驳蒋介石》这篇文章,立意可新颖了,主题也特别鲜明,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影响可大了,这文章是不是毛主席您写的?”

毛主席讲:“这是我的秘书胡乔木写的。”

符定一听完,一个劲儿地夸,还直说:“我可得见见乔木。”

毛主席对胡乔木的影响那可老大了,胡乔木,也帮毛主席做了老多事儿。

后来,他不再担任毛主席的秘书了,但也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工作。

1991年的时候,胡乔木打算写一本有关毛主席的回忆录,组织很快就批准了。

之后,他马上就一头扎进忙碌的工作里去了。

大纲敲定之后,胡乔木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从1991年9月到1992年4月,他每个星期都得听一次汇报,这期间,他还找过十个人谈话。

后来,那本著作就是《胡乔木回忆毛主席》。

这本书广受读者好评,修订再版的时候印了75000册,在党史相关著作里,这样的印量可不多见。

胡乔木到了晚年,除了已经有的那本著作之外,还老想着再写一本关于党史的著作。

1990年3月全国党史工作座谈会开完以后,他跟秘书讲了这么一句:“以后就只干搞党史这一件事了。”

后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发行了。胡乔木,他自己生着病还参加了这本书的座谈会。发言的时候,那高兴劲儿都快从脸上溢出来。

胡乔木这辈子把自己的文学素养发挥得特别棒,不过,他一直为自己没能亲手编写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而觉得遗憾。

嘿,你知道吗?如今史学界已经有大、中、小三部完整的党史著作,这局面可真是蔚为壮观!胡乔木要是能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也会特别欣慰的。

0 阅读:2
是勇敢的永

是勇敢的永

勇敢的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