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壕据守:解读二战德军东线战场上的支撑点防御战术

战史1927 2020-04-16 18:50:59
支撑点防御战术的起源

支撑点防御战术是从梯次纵深防御战术上开发出来的,对于德军来说就是从弹性防御战术上改进的。但是支撑点防御战术却并不是德军的首创,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依靠突然性的闪击战德军在战争初期便打的苏联毫无还手之力。苏德战场一直从波罗的海沿岸延伸到地中海,战线太过绵长,苏联红军为了防御如此绵长的战线,把火炮分散部署在宽大正面上,因为苏军在开战之时便损失了大量的人手和装备,这导致苏军每公里只有两三门反坦克火炮,甚至更少;而且反坦克武器也是如此的部署,这种部署的结果是苏军没有防御纵深。这种线式没有防御纵深的战术完全落伍了,苏军根本无法抵御德军装甲集群的突进,这导致苏军频频被德军穿插、分割、包围,因此前期苏军损失非常大。

为了应对此种局面,除了增加纵深防御以外,苏军的罗科索夫斯基集团军首次开发出了一种新战术,他们在明斯克公路一带,把反坦克武器集中起来使用,并依托反坦克武器建立了37个成纵深部署的防御点,每个防御点根据地形部署2~7门火炮,大多数是2门火炮加上几个反坦克枪小组。这37个防御点被部署在纵深达25公里的地带,虽然仍然无法抵御德军装甲集体的突击,但是明显取得了不错的防御效果,这种防御部署很快就在苏军内部推广开来。当然这些防御点被称为反坦克支撑点。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德军坦克在吃过多次亏以后,就学乖了,很快他们就懂得利用坦克的机动性绕过这些独立的反坦克支撑点,或者干脆包围这些反坦克支撑点;而苏军为了应对此种情况,就把步兵连的阵地和反坦克支撑点结合起来,随后很快就发展成把更大单位的步兵阵地和反坦克支撑点结合起来,而且还把多个支撑点联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营级或者团结规模的反坦克地带。当然随着战时的推进,反坦克支撑点战术越来越成熟。

步兵师的支撑点环形防御阵地部署图

德军的支撑点战术

1941年9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集结兵力,发动台风行动,对莫斯科展开了庞大的攻势,10月份战役正式开始。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军就建立了大量的反坦克支撑点,并且把每一个支撑点部署的反坦克火炮增加到了3~4门,另外配合至少两个反坦克枪小组,由于火炮数量的增加使得反坦克支撑点的成绩显著提高。虽然德军势大,但是经过苏军的顽强抵挡,到了12月份台风行动就破产了,在这期间德军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坦克,随后苏军投入预备队展开了反攻。而德军被迫展开防御,希特勒下令东线战场的德军转入防御,随后又禁止德军撤退。

而德军由于兵力不足,各部队基本上都被打残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严重缺乏重武器,因为前期损失太大,每个步兵师的师属炮兵规模被缩水了一半,基本上就相当于只剩下一个多点的炮兵营。因而无法在整个防御正面上建立绵长的弹性防御阵地,而如果把所有兵力都压到一线,这就会导致德军没有预备队,也缺乏防御纵深。为了应对兵力不足的情况德军除了把后勤部队调到前线充当步兵使用之外,还在东线战场上开发出了自己的支撑点防御战术,就是不建立连续不断地防御阵地,而是建立互相有间隔的防御阵地(德军叫支撑点),就是两个阵地有个缺口,相当于两个阵地之间隔着一块“无人地带”。这个“无人地带”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在这里布置一些反坦克障碍以及设立地雷区,同时部署上一些警戒人员和炮兵观察员,就类似于一个前哨阵地,这个主要的防守火力来自于后方的炮兵,部署炮兵观察员的作用就是能够呼叫后方的炮兵支援;除此之外各个防御支撑点要构筑成环形工事,这样可以抵御多方向攻击,每个环形工事前面都要布置上各种障碍物以及雷区,除此之外两个环形工事之间要做到能够互相支援,其火力要求能够覆盖到两个支撑点之间的“无人地带”。

个人画的简易图,团主防线内是由很多小支撑点组成的

也就是说两个支撑点之间的缺口由后方的炮兵和两边的支撑点环形阵地负责防守,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用于布防的兵力,但是防守火力却没减少。而德军步兵师把三个团的兵力全部压在一线,这样就能够防守更大的区域,以前的弹性防御战术,德军是前2后1的部署。现在由于兵力减少,需要防守的正面过大只能把三个团的兵力全部压上去,但是仍然布置成四个防区的纵深。而且每个步兵团也有一部分预备队,但是各个步兵团的预备队规模被减少到一个连,而布置在一线的步兵营的预备队可能就是一个步兵排的兵力;而步兵师则是把侦察营改成了师属预备队,步兵师的侦察营一般都是半摩托化,所以基本上相当于有一定机动能力的师属预备队。

由于损失越来越大,后来干脆把半残废的摩托化反坦克营也掺和到师属预备队里面,整合成一个机动型的师属预备队,这样就导致步兵在一线的反坦克能力被削弱了;同时德军也把原本属于步兵排的50mm迫击炮也集中到连部使用,一般都部署在能够覆盖整个步兵连支撑点的位置上,但是通常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区域;除此之外,由于步兵师所要防御的范围更大了,而师属炮兵的规模反而缩小了,甚至有的步兵师师属炮兵不足一个营,也就是不到12门火炮,反而需要防御三四十公里的地带,因此为了让炮兵尽量多的覆盖步兵师的整个防区,师属炮兵的阵地朝前挪了挪,比原来弹性防御战术的时候离主防御线更近了,虽然有可能会受到对方的炮击,但是没办法;另一个问题是虽然你朝前挪了,但是就凭一个炮兵营是无法覆盖整个步兵师的防区的,因此又把仅剩的炮兵营分散使用,这样就更是减少了火炮的威力,无法形成密集火力覆盖,一般只能给附近的几个支撑点提供炮火支援。

德军理想化的环形防御支撑点应该是建立在高地上,因为高地有着更好的射击视野。但是因为苏联那个恶劣的气候,德军的支撑点更多的是选择建立在村庄附近,因为村庄里的房屋能够让德军抵御严寒;如果附近没有村庄的话,那更多的还是建立在高地上。虽然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做出了各种补救措施,但是仍然抵挡不住如潮水一般的苏联红军,而且越往后德军的补给资源越少,这更是雪上加霜,反而使得苏军进攻的速度加快,这又导致德军不停地后撤,甚至没有多余的时间构筑阵地。此后德军步兵的野战防御工事很多都是由后方的人员构筑的,步兵师在前方抵抗失败以后,直接后撤到已经构筑好的阵地上。

0 阅读:42

战史1927

简介:解读战争记忆,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