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系高管集体出走!荣耀何去何从呢?

曾杨清評论 2025-02-17 08:42:50

在科技行业的风云变幻中,荣耀的一系列动态正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自 2024 年 8 月荣耀宣布启动股改,这一举措便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进入 2025 年,荣耀内部高层变动的消息更是引发业界广泛热议。董事长万飚、CEO 赵明、中国区 CMO 姜海荣及销售部部长郑树宝等四位华为系高管相继离职,这一系列人事变动,犹如一记记重锤,敲打着人们对荣耀未来走向的猜测。

荣耀与华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这一事件的影响更为深远。作为华为曾经的子品牌,荣耀在 2020 年独立,自此走上了一条与华为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华为始终秉持 “不上市” 的战略,而荣耀则在独立后积极推进资本化改革,如今股改完成,IPO 流程也提上日程,二者的战略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我们深入探讨资本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典型案例。​资本引力下的战略转向:荣耀的抉择与挑战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着其独特的运行逻辑。在荣耀的发展历程中,引入外部资本后,其战略走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资本力量的牵引。荣耀的股改使得投资人在公司决策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在高管职务调整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万飚从董事长降为副董事长。投资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促使他们将目光聚焦于短期市场占有率与投资回报率。这种诉求传导至企业经营层面,便是对短期业绩的急切追求。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研发投入,转而将资源向能够快速提升市场份额的领域倾斜,以迎合资本的短期需求。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市场份额的回升,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毕竟,技术研发是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研发投入的不足将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后续乏力,难以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华为的坚守:远离资本束缚,构筑技术护城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明确表示:“资本贪婪的本性会破坏理想的实现。”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华为坚持不上市的内在逻辑。华为通过员工持股制度,将资本控制权牢牢掌握在企业内部,从而有效避免了外部股东的干预。这种独特的治理模式赋予了华为诸多优势。从研发投入方面来看,华为得以长期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支出。以 2023 年为例,其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例高达 25%。

这种持续的高投入使得华为在技术研发上能够保持长期连贯性,麒麟芯片与鸿蒙系统的研发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两款产品的诞生,是华为历经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体现了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坚定决心与长期战略眼光。在面对外部危机时,华为的这种治理模式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灵活性。如在遭遇芯片断供的严峻挑战时,华为迅速启动 “南泥湾计划”,通过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调配,成功应对危机,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华为的实践有力地证明,远离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干扰,企业能够以技术主权为核心,构建起坚固的市场护城河。荣耀的转型阵痛: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的碰撞荣耀的独立,最初是华为应对外部制裁的无奈之举。然而,独立后的荣耀在资本化道路上渐行渐远,与华为的理念分歧也日益凸显。随着外部资本的进入,荣耀管理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得不在投资人意志与企业原有战略之间艰难寻找平衡。

四位华为系高管的离职,表面上是职务调整的结果,实则反映了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之间的激烈冲突。资本追求快速扩大市场份额以提升估值,因此倾向于推动企业采取 “性价比优先” 的产品策略,通过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而华为系高管长期受华为技术驱动理念的影响,更倾向于延续技术驱动的渐进式发展路径,注重产品的创新与高端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溢价。这种冲突直接导致了荣耀产品策略的转变。在资本的影响下,荣耀产品从注重 “创新高端化” 转向 “性价比优先”。短期内,这种策略调整使得荣耀市场份额有所回升,但从长期来看,品牌溢价与研发投入明显下滑。品牌溢价的降低意味着荣耀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减弱,而研发投入的减少则会影响企业未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探寻平衡:企业与资本的和谐共生之道华为与荣耀的案例,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企业与资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资本应成为企业愿景的助力而非主导力量。企业在引入资本时,必须明确控制权的边界。阿里巴巴的 “合伙人制度” 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通过双层股权结构,阿里巴巴确保了创始团队在企业决策中的主导权,使得企业能够在资本的支持下,沿着既定的战略方向发展,而不会被资本的短期诉求所左右。其次,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使得员工利益与企业长期利益紧密捆绑,激励员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特斯拉在发展过程中,也通过合理的治理结构设计,抵御了私有化带来的短期化压力,坚持长期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再者,资本化并不意味着企业要放弃战略自主性。企业可以借鉴苹果公司的模式,保持 “高现金流 + 低负债” 的财务结构,合理利用资本而不依赖资本。苹果公司凭借强大的现金流,在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保持着高度的自主性,同时通过低负债降低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资本,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加速企业的扩张与成长,又可能在无形之中改变企业的发展轨迹,对企业的长期价值造成损害。华为以 “反资本化” 的坚守,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捍卫了企业的技术主权;荣耀则在资本化的浪潮中,经历着转型的阵痛与挑战。二者的发展历程共同印证了一个道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取决于资本的多寡,而是在于能否在资本的诱惑与长期价值的坚守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在未来的商业发展中,对于所有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而言,如何在开放融资与保持企业战略独立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将是一道至关重要的课题。这不仅考验着企业领导者的战略眼光与决策智慧,更关系到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只有那些能够驾驭资本力量,同时坚守企业核心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0 阅读:116
曾杨清評论

曾杨清評论

有思想有深度的社会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