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2:追忆冰与火的爱乐年华:音乐旅途中难忘的十个意象2

小琳故事汇 2025-01-21 17:49:28

我的爱乐往事第2期:追忆冰与火的爱乐年华:音乐旅途中难忘的十个意象(二)

二、意象一:青春的浪漫邂逅:初一听古典乐的第一盘磁带

上初中时,那时学校门口经常有卖流行音乐磁带的小贩。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有一次我去挑货,发现一盘古典名曲的磁带,毫不犹豫地入手。

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将新买的磁带放入录音机,按下播放键的瞬间,美妙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如袅袅不绝的香烟绕梁不绝。

从那一刻起,我与古典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那以后,音乐的缪斯总能悄无声息地飞进我的心窗,可能在一个酣畅淋漓的锻炼后的清晨,也可能是在一个缠绵悱恻、孤枕难眠的夜晚。

那盘磁带如今早已消失无踪,但我到现能清晰地记得那盘磁带的三首曲目,是贝多芬最知名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还有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

尤其是《致爱丽丝》百听不厌,朴素隽永的曲调,直击青春懵懂的我,颇似当年听罗大佑的《童年》的情愫。

这段故事还有一段小插曲,后来我将这盘磁拿到班里分享,被许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借着听,后来被班主任点名批评,说学习好的我可以听曲子放松,成绩差的同学没有自控力,不行。

亲爱的老师真是脑回路清奇,我也是醉了。

曲目推荐:贝多芬《致爱丽丝》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For Alice)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小品,它的创作背景有着多种说法,但最广为人知的是下面这两种:

主流版本: 在1808年至1810年间,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贝多芬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后来这份乐谱被误传为《致爱丽丝》,从此这首曲子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广泛流传。

另一种说法: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这首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在最后,贝多芬又安排了从导7和弦到主6和弦再接上属7和弦的连接,接后是一个由主3和弦所构成的带有华彩性质的“曼海姆火箭”音型,作为第二插部回归底部时的一个连接部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