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正式实施,许多在三峡坝区土生土长的人民,为了支持国家的建设发展,带着祖祖辈辈留下的身家,离开故土,到新的地方的安家立业。
【输送三峡移民的客轮】
不少人十分乐观地接受了这个事情,因为为了补偿这些为了国家付出的人们,国家给予了较为丰厚的赔偿款,还为居民们修建了成片的新房子。
很多人搬迁后的生活比搬迁之前还要好,甚至还有人因此发了家。
但也有人不愿意接受这件事,哪怕过着穷苦日子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张秉爱就是其中之一,而她还有个十分“响亮”的外号——三峡最牛“钉子户”。
【张秉爱】
张秉爱的执著张秉爱是的1981年来到的江边生活的,此前她一直住在山上,每次出行多有不便。
后来张秉爱的父母为了让张秉爱走下山,为她包办婚姻,强行将她嫁给了江边熊家的儿子熊云建,只是熊云建的有先天的身体残疾。
经过一两年的的磨合,张秉爱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开始和熊云建好好过日子,还生养了一儿一女。
【张秉爱和熊建云】
但也因为双腿不便的丈夫无法做太多的活,整个家里里外外都是张秉爱在操持。
好在儿子争气,最后考上县重点中学。
但这时,三峡移民工程开始了,张秉爱一家所在的秭归县正好在移民搬迁的范围内。
看着周围的邻居们陆陆续续都搬出了村子,张秉爱却坚持不愿搬迁,工作人员劝了张秉爱一家很多次,把政策掰开揉碎了讲给张秉爱听,张秉爱还是不愿意搬迁。
【三峡移民】
他们不愿意,总不可能把张秉爱绑到新片区去吧!最后工作人员实在没办法,便劝说张秉爱一家搬到175米水位线之后去,不然到时候三峡工程开工,大水会淹没175米以下的所有地方。
这次张秉爱同意了。
而张秉爱不是不知道那些住上新房的邻居生活有多好,但是她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能力,除了种地,实在不知道还能干什么。
【张秉爱】
又因为丈夫身体残疾,儿女又尚在读书,全家都要靠她一个人支撑,她压力很大,实在不敢冒险地让自己连种地的技能都失去。
于是,秭归县就只剩下了张秉爱一家人还在居住,而邻里乡亲们离开后,张秉爱就捡起他们留下的土地继续耕种,一个人种了20亩地,养活了全家人。
继续搬迁虽然学校也因为搬迁,到了更远的地方,儿女每次上学都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好在儿女理解也支持母亲的选择,从来没有对张秉爱有所怨怼。
【张秉爱】
不过遗憾的是,长江水位在2003年暴涨到135米,张秉爱当时居住的房子也不安全了,她必须要再次搬家。
于是张秉爱在山的高处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棚子住下,而江水也真的将他们原来的家彻底淹没了。
村上批准了张秉爱的宅基地申请,但是这块地在较为偏远的半山腰,要想建房子需要把地推平了才能打地基,这对张秉爱一家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张秉爱一家还是只能挤在棚子里,并且数次搬迁。
【张秉爱的家】
后来政府对他们进行了补贴,他们的日子才好过了一些。
只是这时候儿子没能考上大学,而他也不愿意复读给家庭增加负担,最终选择到新疆参军,并把每月津贴的大部分都寄回了家。
有了儿子的补贴,张秉爱的新家才终于盖了起来,整个家才终于有了一些起色并步上了正轨。
后来一位名叫冯艳的导演用一部《秉爱》纪录片讲述了张秉爱一家的故事,一位老板在了解过后,主动找到张秉爱,为张秉爱退伍的儿子介绍了一个好工作。
【张秉爱一家和导演冯艳】
不久,张秉爱的女儿也找到了此生挚爱,自己成家立业了,张秉爱这才真正轻松了不少。
后记那些搬走的邻里乡亲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不少人还因为搬迁了有了新发展,这些张秉爱都是知道的。
但是她的人生似乎一直在被不断地安排,她也一直在被安排的“命运”下挣扎。
住在山上还是住在江边,她自己没得选,因为父母之命和一笔彩礼,她就被迫和当时相恋的男孩分离,然后嫁给了熊建云,搬到了江边。
【张秉爱】
后来三峡工程移民项目开始,村上又安排她搬迁,但是她没有文化,没有出去见识过世界,在她有限的认知了,承担着巨大压力的她不敢带着全家踏出这一步。
现在,看着滚滚江水,想着被江水淹没的老房子,又看着昔日邻里们的生活,张秉爱自己有时候也会想,要是当初自己跟着一起搬出去,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可惜的是,一切都没有如果了。
所以张秉爱想了想后,又释然地笑了笑,因为这好像也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张秉爱】
现在他们全家也在慢慢地变好,也许这样就很好了。
参考资料:
【1】导演冯艳和她的纪录片《秉爱》·中国网络电视台
【2】见证三峡蓄水成功:数个老城被淹改变移民生活·央视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