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苏拉”,广东为何连续三天发出“动员令”?

南方+客户端 2023-09-02 14:30:19

一夜过去,裹挟强大能量,超强台风“苏拉”在沿广东近岸横扫过后,登陆珠海,成为今年以来登陆广东最强台风。

此前,在大战在即之际,作为全省的指挥中枢,省委、省政府接连三天对防御“苏拉”进行动员部署——

全省防台风工作研判会召开

黄坤明主持召开防台风工作部署会

黄坤明主持召开全省防台风电视电话会议

从8月30日上午的第一场会议,到9月1日下午的最新一场会议,在55个小时里,广东三次发出“动员令”——

从第一场会议提出“做好台风防御各项准备”,到第二场会议明确“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再到第三场会议强调“全面进入台风防御‘战时’状态”。不断趋紧的防御形势下,广东逐步从“备战”转为“临战”,再快速切入现在的“接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防御“苏拉”,需要广东在三天内连开三场专项会议?

深圳大鹏新区南澳月亮湾海港路,各类船舶已经完成吊装上岸,一些渔民正在用缆绳加固渔船。

1.特别的“苏拉”

广东作出的密集防御部署,其实与“苏拉”的特殊“脾性”大有关联。

在8月30日的研判会上,对“苏拉”的特性已经有了精准的判断:强度大,路径多变,防御难度大,致灾风险高。

先看可怕的强度。

虽然个头小,但“苏拉”台风眼眼壁完整、清晰可见;环流严密紧实,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形态,这也预示着其蕴藏着强大能量;在行动轨迹上,“苏拉”一鼓作气直奔广东而来,并没有遇到如菲律宾陆地山脉的阻挡;叠加预计登陆前后正值天文大潮,风暴增水更趋严重,沿海地区内涝风险大为增加。

“苏拉”的威力,在中央气象台9月1日18时的预报中已经言明:有可能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珠三角的最强台风。

再看“苏拉”“迷之走位”。

借助先进的气象预警手段,防台风早已从过去的“遭遇战”变成了如今的“阵地战”,这使得与以往相比,如今的防风工作已经科学精确得多。

饶是如此,大气环境的多变,仍让台风的走向难以精准预判。

其中,秋季台风尤以走位“奇葩多变”而著称,而且由于“秋台”多数诞生于西北太平洋,海温高、水汽足,一般强度更甚于“夏台”;有时候叠加南下冷空气,还会增强降水效果,带来的损失更加严重。因此业界将之形容为“秋台猛于虎”。

秋台“苏拉”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从“苏拉”的生长环境来看,目前西北太平洋有点“热闹”:除了“苏拉”之外,第11号台风“海葵”已经在洋面上盘桓数日,12号台风“鸿雁”又新近生成,造就了并不多见的“三风共舞”现象。尤其是“苏拉”与“海葵”直线距离在1500公里内,相互拉扯、彼此影响,形成“两风呼应”之势。

这些都让“苏拉”的走向变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这也导致了防御“苏拉”除了需要大范围布防外,重点防御区域也要不断调整。

9月1日15时许,深圳市大鹏新区东涌沙滩,大风不断携着雨向岸边刮去,海浪汹涌。

回看三次会议,从视频连线的地市,就可见端倪:

第一次会议举行时,“苏拉”正趋向广东中东部海面,彼时的研判是“可能在广东东部沿海”登陆,因此当天的视频连线地市是梅州、汕尾、惠州、深圳、广州,集中在中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

第二次会议举行时,对“苏拉”的研判是在“惠来到香港一带沿海”登陆,当天视频连线了深圳、揭阳、惠州、汕尾,恰好在这一区间内。

到第三次会议举行时,苏拉的预计登陆地点改为“惠东到台山一带沿海”,这次视频连线了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江门、佛山、广州、阳江8个地市,主要集中从珠江口东岸向粤西延伸。

最后看破坏性影响。

直到最后登陆前,“苏拉”的走向仍然扑朔迷离:一种是直接登陆,带来的危害自不待言;另一种则是擦过广东沿海,这意味着台风外围风雨圈将横扫而过,势必带来巨大的风力雨量,波及范围广,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总而言之,尽管有种种不确定性,但有三个确定足以让广东严阵以待:

①“苏拉”正面袭击广东是确定的;

②强度不小是确定的;

③给广东带来强风、暴雨、巨浪等不利影响是确定的。

自然,为之进行高频次的调度部署,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9月1日晚八点,广州南站已停开所有列车,候车大厅内空空荡荡没有乘客。记者 石磊 摄

2.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第二个答案,则要从三次会议中的高频词说起。

在8月30日、31日的会议中,“杜绝侥幸心理、麻痹思想”被反复提及。

反复强调,必是重点,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最近两年看,登陆广东的台风总体上强度不大,个别台风虽然来势凶猛,但临到登陆时也有所趋缓,似乎“狼来了”的桥段上演了不少。

从今年台风季看,即便4号台风“泰利”在7月正面登陆湛江,但总体影响较为平稳,台风“杜苏芮”在福建登陆,广东仅受到外围影响,此后广东已有一个月没有台风影响,确实“承平日久”。

在这种情况下,侥幸心理、惯性思维或多或少会滋生蔓延,再加上“苏拉”行踪本就飘忽,难免让人等闲视之、放松警惕。

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就需要再三敲响警钟,从意识深处端正认识,使相关责任人保持高度警觉性、敏感性。

台风“苏拉”来临,深圳长源社区应急上门排查隐患转移安置隐患点人员。

再来看8月30日、31日两次会议,都强调“宁可‘十防九空’”,目的是一致的:推动责任人真正高度重视起来,摒弃侥幸心理。

尽管对台风影响的观感,每个人因人而异,但从防御全盘而言,必须着眼于最不利的情况来应对处置。台风防御的特殊性,决定着不能简单套用经济学上的风险概率来决策。

一个与之对应的重要信号是:在三次会议中,“涉险人员转移”是每次必提的事项。

——8月30日全省防台风工作研判会强调“严格执行涉险人员转移硬要求,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8月31日防台风工作部署会强调“坚决彻底做好涉险人员转移工作,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9月1日全省防台风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坚决彻底撤离转移涉险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员进入安全场所避风避灾”

正印证了那句: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风雨夜,4000名工友转移安置于深圳湾体育中心。记者 董天健 见习记者 钟志辉 摄

3.因时因势捕捉“战机”

对于防御“苏拉”这种超强台风而言,应战也需要因时因势而变。

在这其中,“战机”又至关重要: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应敌之策,踩对布防节奏,才能克敌制胜。

比如在8月31日晚连夜召开的部署会,通过进一步厘清和明确防范应对重点,有利于地市抓住第二天天亮到台风登陆前4小时这一黄金窗口期,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的应急安排,部署时机也颇为讲究。

如提出“统筹做好开学安排”的8月30日会议,恰好在既定开学日的前两天;31日会议提出“周密做好‘五停’等应急安排”,在台风正面来袭之前,这些都为各地因地制宜作出决策、推动落实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

细看三场会议,即使是同一涉险事项,防御重点也不尽相同。

以船只避险为例,8月30日的会议上强调“提醒督促各类船只回港避风”,这是由于彼时“苏拉”刚迈过24小时警戒线不久,还未进入南海海域,当务之急是催促船只尽快返港,以免受到台风行进中的影响。

而在8月31日的会上,则强调要“加强避风船只和在港商船的防御措施”。此时,全省应回港渔船均已回港避风,防范重心自然转向了船舶加固、锚地管理等在港防御上了。

防御台风,真正做到严阵以待,考验的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功夫。

随着台风登陆,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台风过境之后,大范围的集中降雨可能带来山洪暴发、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这意味着抢险救援须臾也耽搁不得、放松不得。

夺取战“苏拉”最后的全面胜利,要用最终的结果说话,因此不到最后一刻仍不可掉以轻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命关天的事,就是要尽一切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撰文】南丰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