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选充满爱但是没有钱的家庭,还是要选有钱但没爱的父母?这是个经典的两难困局,通常来说事情不会那么极端,有钱人不一定没爱,有爱的人也不一定窘迫十足,一般是不会两者都有,也不会两者都没有,现实往往复杂而锋利。《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就设置了一对这样的选择。
领养之路的曲折开启在福利院长大的福佳艺(佟丽娅 饰),她从小就失去了双臂,但依然乐观坚强。一天她偶然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唤名丢丢。
影片对于福佳艺的倔强与乐观做了大量的描写,其中不乏幽默笔触,电影里时不时响起笑声。她住在简陋的一室户,平时风风火火,爱喝啤酒,遇事总不服输,要争一口气。但让我觉得最动人的,还是福利院为丢丢选择领养家庭的这段戏,它涵盖了很多社会层面的两难。
丢丢的遭遇让福佳艺想起了当初的自己,她决心要给丢丢全部的爱,但在警方得知情况后,丢丢被暂时送到了福利院,等待正规的领养。一切当然都是为了丢丢好。
福佳艺也跑遍了各个相关机构办证明,去医院体检,成功地拿到了领养的资格。但这只是一个门槛,这意味着她有资格做母亲了,但她足够好吗?失去双臂的她,收入微薄的她,仅仅凭借爱意就有可能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吗?
竞争领养家庭的对照画卷在福佳艺之外,一对年轻有钱的夫妇想要收养丢丢。他们开着轿车,穿着体面,看起来很恩爱,也很有耐心。在 “试用期” 里,他们带着孩子逛高级商场,买精致的小洋装。
无数的女作家都曾经说过,扮演母亲的角色是一项必败的旅程。不过《假如》这部片子把问题提得更靠前。要孩子需要两个能力,生育能力和养育能力。
我们常常质问有生育能力却行为荒唐的人:为人父母为什么不需要考试。但武断地讲 “没钱就别生”、“没能力养就别生” 又过于冷酷。但是对于领养家庭而言,生理性的链接被减到最弱,对养育能力的考量则大大增强。这个时候,物质基础就空前重要。
影片没有把富有健全的领养家庭塑造成 “无爱” 的家庭,他们或许是福佳艺的对手,但他们一样关心丢丢。
最终抉择与情感的释然福利院院长李梅拥有对领养家庭的最终决策权。她扮演着人生经验更为丰富的成熟女性角色,也显得更加 “冷酷”。从始至终,哪怕是在福佳艺奋力争取之后,她也从未动摇过:当然要送丢丢去条件富裕、父母身体健全的家庭。
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对于福佳艺来说,爱是给孩子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好的条件,即使这个条件包括:孩子要离开我,去更殷实的家庭。影片的英文译名为:till love do us apart。片尾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还是有些泪目的。
其实从一个观众的角度看,福佳艺扮演的不仅是后天的母亲的角色,她自己也仍然是一个弃儿, 拯救丢丢是她的执念,她也想让女弃婴的悲剧在自己这里终止。这本来是一个平凡人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 有一个孩子的依赖和需要,会让她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会让她抚平过往隐藏在太深处的褶皱。
她没想到的是,一旦涉及到与人建立羁绊,她要克服的不只是自己的残障本身,还有社会上其他人享有的更优越的条件。
所以她最亲近的人,只能是同为弃儿和残障人士的弟弟福满多(黄明昊饰)。这听起来确实很有悲剧性,但事实如此,可贵的是,影片没有过多渲染,当然也没有回避,反而以一种平视的视角,看见他们在面临艰难时,所释放出的生命和情感的力量。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是一场换灯泡的戏。从始至终,福佳艺一直熟练地用双脚替代双手完成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总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换灯泡的时候,她把椅子架在桌子上,然后爬椅子,用双脚努力地转动灯泡。然后掉了下来。她又尝试了一次,满头大汗,成功了,但也再一次摔倒在地。假如连换灯泡都这么费力,她又怎么去照顾一个婴儿的各种突发状况呢 —— 尤其是在这个婴儿目前已经有了更优选择的情况下。
影片走到结尾,其实无论福佳艺怎么选择,事情的走向、丢丢的去留也都由不得她了。但是她还是选择了放手。对她来说,这也算是与自己的一场和解吧。我觉得影片真正好看的地方,也就在于争取领养权的段落里,女主角、竞争对手家庭、福利院院长、警方、社会各个机构的各方考虑与角力,这个过程很和气,没有争吵和歇斯底里,但也很冷静,以至于这种冷静,带了一股冷酷。
福利院院长李梅是我在片中最喜欢的角色,她冷静睿智,她有自私的一面,也有为孤儿们长远的考虑,她所说的 “善良和善良的对抗”,大概也概括了本片最想讨论的那个幽深的话题。爱是什么?我看不见,摸不着。
有时候为了实现爱,我们必须勇敢地动用自己的理性。
有时候恰恰因为真实的羁绊,我们必须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