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装革履的人前呼后拥地闯进办公楼里,他们有的来自地方政府,有的是渠道分销商,也有一些网红在直播。
而他们想见的人 ——Rokid 创始人祝铭明,正在工位上调试眼镜。一个月前,他正是用这副眼镜,展示了将演讲词写在镜片上的能力,一时爆火。
当天祝铭明还聊起一个细节: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游戏科学的冯骥、宇树科技的王兴兴、 DeepSeek 的梁文锋、强脑科技的韩壁丞以及其他几位创业者来他家里吃了一顿饭。这场饭后,几位近来大火的杭州创始人在同一块黑板上签了字,这块黑板如今正摆在祝铭明的会客室中。
Rokid 已经是整个杭州梦想小镇最炙手可热的公司之一。
但这并不是一家新公司,今年 11 岁的 Rokid 此前致力于消费级 AR 眼镜以及能源、工业、文博 to B 领域。 2014 年,祝铭明离开阿里,成立了 Rokid ,投资方包括元璟资本、线性、复星等一线投资机构,投后估值达到独角兽水平。
祝铭明的办公室和他本人一样充满浓浓的极客味儿,他的工位在一个网格状办公室的角落,一排苹果的初代电脑、古董键盘成为他工位的护城河。他在访谈中总会提到乔布斯 —— 这似乎是上一代创业者更愿意提及的。
上周,暗涌 Waves 在 Rokid 办公室访谈了祝铭明。就在这一天,一则新闻引发关注:阿里投资的另一家 AR 眼镜公司奇点临近,在 2024 年末陷入经营困难,创始人被限高,目前公司业务已无法正常开展。
祝铭明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惊讶: “ 为什么倒在了黎明前? Rokid 终于把行业喊热了,明明再咬咬牙就好了。 ”
这一天像是 AR 行业十几年来的一种缩影,这个领域有过泡沫,有过低谷,有人鲜花锦簇,也有人没撑到最后。

以下是暗涌和祝铭明( Misa )的对话:

AR 还是 AI
暗涌:在那个 “ 传说中 ” 的饭局上,你们聊了什么?
Misa : 那天是 2 月 15 号,第二天梁文锋要去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所以找我们聊聊技术上的。
暗涌:杭州 N 小龙都来自不同的领域,你们会聊什么?
Misa : 都一样,技术是共通的。我不是也在自己的 AR Lite 眼镜上打通了黑神话。
暗涌: Rokid 此前主打的产品都是 AR 眼镜,而这次让你爆火出圈的却是 AI 眼镜,你觉得后者才能代表技术路线的方向吗?
Misa : 行业里有个不可能三角,分别是展现力、续航力以及算力。这两种产品分别占了两个角,但终局一定是个完整的三角形。你会发现 AI 和 AR 眼镜的发展路径都是与对方更相似, AR 要更轻便, AI 要更有展现力,他们最终会合二为一。
暗涌:到这个终局之前会有哪些障碍?
Misa : 五年之后可以做融合,在这之前只能做取舍。现在是 AI 技术已经先行成熟, AR 硬件还欠火候,所以我 70% 的精力放在空间计算、软件层面, 30% 放在和行业一起打磨 AR 技术。
暗涌:你现在同时有 AR 和 AI 眼镜两条产品线,市场上的用户更 buy-in 哪个?
Misa : AI 眼镜目前的订单是 AR 产品的 10 倍,这还是我们用 F 码的方式限制下单,如果不限制的话,应该会是 20-30 倍。
暗涌:但根据 IDC 的数据,海外现在市场份额较高的产品都是 AR 路线。
Misa : 我基本不看这个。纯 AR 眼镜不是大众产品,也并非刚需,而更可以成为一个小而美的生意,是玩具, AI 眼镜是另一个级别的赛道。
暗涌: AI 眼镜怎么做到不被当成玩具,而是刚需?
Misa : 不能一直戴着的产品肯定不是刚需。这几年 Meta-Rayban 的尝试,加上 AI 的能力,我相信几年内就会让 AI 眼镜成为刚需产品。 PMF 最重要的是你对产品的定义不能有太大偏差,你要做的是让用户更干脆地掏钱,而不是说服他掏钱。举个例子, Rokid 今天很热闹是因为提词器,但大部分人不会为提词器买单,这是传播点,不是卖点,卖点是 AI 、刚需,是让你在它没电时候也愿意戴的眼镜。

To B 还是 To C
暗涌:这款能看演讲稿的眼镜是你做的第一个 AI 眼镜吗?
Misa : to C 的第一款。 2020 年我们做了一款纯 to B 的单目 AI 眼镜,但因为成本太高,所以无法 to C 。不过消费端眼镜里有大量的技术,比如光波导、微显,都归功于在工业和文博领域做过的尝试。在一个早期行业做 B to C 是合理的,苹果早年也做过教育和出版。
暗涌: B to C 的决定性拐点是什么?
Misa : 第一是 AI ,虽然 AR 技术、光学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是 AI 扣动了最后的扳机。第二是我们给博物馆做 AR 眼镜导览的经验,文博是我们得以从 B 到 C 的重要桥梁,很多人低估了这个领域的价值。
暗涌:文博的用户给了你什么反馈?
Misa : 关于智能眼镜一直有一个,就是到底要不要带显示。我们之所以坚持走显示路线,就是因为文博用户对头戴式 AR 眼镜的接受程度。而且用户也会一些具体的反馈,比如把线拿掉,配近视度数等等,很多公司没有经历从 B 到 C 的过程,做 Rayban 的 Copycat 就会成为更容易的选择。
暗涌:目前你们 to B 和 to C 的营收占比是怎样的?
Misa : 营收规模肯定是 C 端高,但 to B 利润更好。我们在 B 端影响力很大,文博市场一年有个把亿,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有大几千万,每年有几百万人逛博物馆,而 Rokid 是这个赛道唯一的玩家。
暗涌:但他们不一定能识别出这是 Rokid 的产品。
Misa : 不重要。做品牌千万不要想着像按图钉一样按在用户脑袋上,我更希望是用户突然意识到 “ 原来这个眼镜就是我在博物馆戴过的那个 ” 。
暗涌: AR 公司里面你们属于国资投资占比较大的,包括合肥和武汉,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也多,也是因为文博吗?
Misa : to B 业务是跟政府互动的桥梁,再怎么没有业务交叉的地方政府,当地总有文旅和文博。

60 分还是 90 分
暗涌:现在被定义为百镜大战的前夕,涌现了很多新的竞争者,包括小米、百度这样的大厂,也包括 moody 、闪极这样的 “ 外来者 ” ,你会对哪一种对手有危机感?
Misa : 现在是跑马圈地的阶段,竞争不是主流。就算大公司进来了,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哪怕它 ALL-in ,单位面积的投入比例也和创业公司差不多,所以不必太担心。
暗涌:就像你之前说的那样,现在处于一个 “ 大公司把声量带起来,但是产品力没跟上要求 ” 的阶段,这对于你和其他创业公司而言都是难得的时间窗口。
Misa : 对, 2 年左右。
暗涌:这两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Misa : 竞争有 6 个维度,产品、创新、生态,我们已经走在前面了,品牌、渠道、供应链,大公司有优势。我们现在意外完成了品牌的部分,所以最近在主要做渠道的部分,未来则需要把供应链做扎实。这是一场全面战争,不能有短板。
暗涌:但小米可以四年时间就在造车上实现从 0 到 1 ,如果雷军真的发力做 AI 眼镜,小米会是你们警惕的对手吗?
Misa : 他会成功的。但 AI 眼镜的市场容量会比手机大,因为前者更个性化,我们只要能坐在牌桌上就行。
暗涌: Rokid 的竞争力会是什么?
Misa : 我们核心是一家软件、操作系统公司。乔布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告诉大家苹果是一家软件公司,但因为它的硬件太出众,所以老被忽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果粉?其实各家手机的硬件差别已经不大了,到最后用户离不开的苹果的软件和生态。 AR 眼镜被诟病最多的是续航能力,以及蓝牙连接不稳定,这都跟硬件没关系。我第一次创业做的猛犸科技也是操作系统,一家公司的 DNA 是不会变的。
暗涌:如果要做系统, Google 的安卓 XR 也会是你的对手。
Misa : 我同意,未来可能我们最大的对手是 Google ,但现在不用太担心, Google 现在还是二流玩家。 AR 眼镜最大市场在中国,谁掌握了中国市场,谁才能真正胜出。
暗涌:为什么是中国?
Misa : 很简单,告诉你一个数字,美国大概 4 亿人口,只有 7.9% 是近视人群。中国 14 亿人口,高中毕业生的近视率大概 80% 。
暗涌:但现在很多 AR 品牌在做出海的动作,这是为什么?
Misa : 避开国内的竞争,这在策略上是正确的,早期不是内卷的时候,大家在狭窄的战场卷生卷死只会让大公司最后进来收割所有。
暗涌: Rokid 现在名气这么火爆,假设很多消费者慕名而来,却发现眼镜的体验没达到预期怎么办?
Misa : 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创业公司比较舒适的节奏是先拿出一个 70 分的产品,然后跟大家说我们一起打磨。但现在 Rokid 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到 6 月份我们必须拿出一个 85-95 分的作品,如果做不到,流量一定会反噬你。
暗涌:我们刚才体验到的工程机是多少分?
Misa : 60 分
暗涌:三个月的时间怎么做到 90 分?
Misa : 我理解的 90 分就是我把眼镜扔给你,不需要工程师在旁边指导你该怎么操作,就像每个人第一次见到初代 iPhone 的 “ 滑块解锁 ” 时,都会很自然地用手指去划动屏幕。我们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怎么让用户知道 AI 助手的唤醒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字幕打出 “ 请喊一声乐奇 ” ,但这太平庸了。用户拿到产品的前 10 个操作就是他对这个产品的最核心认知,我们要攻克的与 AI 或硬件都无关。
暗涌:听起来像一种产品经理的能力。
Misa : 现在肯定是考验产品的时候了。

理想主义还是脚踏实地
暗涌:你 2014 年决定做 Rokid 时,是受到了 Google glass 的感召吗?
Misa : 当时我认为我可以做出比 Google glass 更好的产品。我发朋友圈说要自掏腰包做,现在看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自己投了上千万元,但远远不够。
暗涌:但 Google glass 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
Misa : Google glass 的问题是太早了,当然 Google 本身可能也没想让它变成一个大众产品,只是让一个好的 idea 发芽,至于会不会长成大树,不重要。 Vision Pro 有一个典型的问题,它有太多能力了,就像张无忌的内功一样,最后只能变成一个强大、昂贵、沉重的华丽怪物。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你要接得住自己溢出的能力, Elon Musk 做到了,梁文锋也做到了,他做量化的能力是溢出的,这才有 Deepseek 。
暗涌: Rokid 历史上销量最好的两款产品, Lite 和 Max ,都被你否过,你否的原因是什么?
Misa : 当时我只想做今天的 Rokid Glasses ,一个大众刚需的 AI 眼镜产品,我不想浪费时间做 AR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团队决策是正确的,这不是我理想中的产品,但却是对创业公司很重要的产品。
暗涌:作为一家行业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 CEO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理想化了?
Misa : 这可能跟我没怎么上过班有关,我做事情是从大到小做,比如我认定 AI 是未来,我就会定好目标,然后往回拆。我观察上班的人,特点是用现有的资源规划未来,比如我今天能 deliver 什么, 6 个月之后能 deliver 什么。创新型公司可能还是需要我这样的 CEO 。
暗涌: Rokid 这家公司已经成立 11 年了,最困难的时刻是什么?
Misa : Rokid 十年来就没打过一场准备充分的战争,因为整个行业都不成熟。但乔布斯说,永远选择春天的技术,如果你选择秋冬的技术,你会发现什么都可以准备得很充分,但你会很缺乏想象力。
暗涌:你现在主要对技术负责,还是对商业化负责?
Misa : 我对产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