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前的今天,1917年5月21日,对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来说,是个转折点。
他向总统提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拒绝,继而动议解散其挡箭牌国会,黎元洪大怒。
就在这一天,黎提出罢免段祺瑞:“惟有段去职,方可解决时局问题。”
由此,黎段矛盾公开激化,北洋政府时代,出现了第一次白炽化的府院之争。
段祺瑞凭枪杆子居次位,却是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遭黎罢免后,他愤然离京赴津,与各省督军密谋解散国会和倒黎。
由此,主张清室复辟的安徽督军张勋,粉墨登场,坐收渔翁之利。
他借调停之名,带兵入京,成功逼黎元洪退位,解散国会,并拥12岁的溥仪复辟。
不过,12天后就被段祺瑞赶出了北京。
由此,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板荡无期的岌岌年月。
段祺瑞在历史上曾“三造共和”,坚决反对帝制;
同时,他收复外蒙,公开抗日;
也酿下了枪杀学生的“三一八”惨案,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功过并存,褒贬不一。
梁启超评价他,其短处固然在所不免,但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之中恐无人能比”。
历史上,段祺瑞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离不开那个动乱不安、列强环伺的时代背景。
相比功与过、是与非、名与利,一个人的私德,更能让人清晰地认识其本性。
10多年前,段氏的后人,曾对媒体曝了不少段祺瑞的秘辛。
据其回忆,段的私生活,在当时是“有名的清廉朴素”,不贪污肥己,不卖官鬻爵,不抽大烟,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
由此,当时还落了个“六不沾总理”的雅号。
一、嫁姨太太和其他军阀一样,段祺瑞也有几房姨太太。
其妻张氏,是袁世凯的义女,婚后连生了4个女儿,十分难堪,怕人说自己不贤不孝,就在没有告知段的情况下,主动给他找了4个姨太太。
其中,第四个姨太太进门后愁眉不展。经询,原来她心里早已有了意中人。
段听说后,就交代妻子,要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且要像嫁自己女儿一样,把这姑娘婚事办风光。
段的后人还说,当官的给后人留下良田房产、文物财宝,或者安排个官府职位什么的,都是人之常情,但段在位时,除了自己的薪水,并没有其他收入。
当官20年,段祺瑞一直是租房子。说来恐怕很多人不信,他唯一的房产,是袁世凯赠给其义女的。
那房子,是房主在与袁世凯打牌时,输掉40万大洋,拿房子抵押给老袁的。
老袁死后,那人拿着房契来要,段祺瑞就果断搬出来,还给了人家。
段祺瑞的家规很严,不许夫人姨太太干预公事,也不许她们为自己亲戚谋差事。
他明确告诉她们,他段祺瑞不会做卖官鬻爵的事情。
据其后人讲,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段祺瑞都没有给他们谋个一官半职。
段认为,子女们都应该靠自己,从最底层做起,一步步高升,不能一下子就做官。
四、素食至死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在悼念大会上当众长跪不起,并立誓此后终身素食,以此赎罪。
下台后,他一日三餐皆以米粥馒头和素菜为主,四季布衣。
除了妻子张氏,其余太太一律遣回合肥老家,老妈子和打杂的,也都压缩至最少。
紧日子过得常常揭不开锅,患病时,医生让他加强营养,但直到病危,他仍坚持素食:
“人可死,荤不可开,我已承诺终生忏悔,不可变改。”
蒋介石曾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段当时是该校的总办。
段下台后,蒋怕他与日本人合作,通过段的侄子表达了对段的关注慰问,派人给段送去2万元生活费。
之后,蒋多次为段赠送巨款。并邀他“南下颐养”,到上海专门念佛。
1936年11月2日,因病不治离世,终年72岁。
虽然段氏后人一再强调段氏的清正廉洁,但他的清贫,也是相对贪腐大户而言的。
段祺瑞晚年的生活中,有一张打台球的图片,虽然姿势不太标准,但神情着装,看得出的清闲悠然。
仅此图一张,可以看得出其所谓的清贫,也是相对上流社会而言,对193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已经到天上了。
咔塔山
揣着一块银元出门,弄了一堆老婆,孩子。北洋真的给他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