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清晨的便利店货架上,塑料瓶装的乌龙茶总被匆匆抓起。
年轻人习惯用它提神解渴,却很少有人注意标签角落的“三得利”三个字。

这个听起来像中国老字号的名字,背后藏着一家扎根中国38年的日本企业。
它一年从中国赚走1100亿,却让无数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在支持国货。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传统泡茶成了奢侈。
年轻人更愿意拧开瓶盖即饮,这背后是庞大的茶饮料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三得利嗅到商机,带着福建乌龙茶的配方进入中国。
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对“洋品牌”充满好奇,但三得利却反其道而行。

它没有高举日本标签,而是默默将生产线搬到江苏、上海,甚至把创始人鸟井信治郎的创业故事改写成“中日技术合作”的佳话。
这种低调的“隐身术”让三得利迅速融入市井。

上海弄堂的杂货店、北京胡同的小超市,冰柜里总摆着它的瓶装茶。
包装上印着汉字,广告里讲着“东方茶道”,连代言人也选中国演员。
消费者喝着无糖乌龙茶,浑然不觉自己手中的“国货”竟流淌着日资血液。

三得利的成功,源于一套近乎偏执的本土化策略。
1984年,它在江苏连云港建起第一家中日合资啤酒厂,却将品牌命名为“中国江苏三得利”。

产品从啤酒到茶饮,名字始终不带半点“日本味”。
更关键的是,它深谙中国市场的口味变迁,90年代推出低热量橙汁,千禧年用发泡酒抢占年轻市场,近年又主打“0糖0脂”健康概念。

每一次创新都踩中消费趋势,却从不标榜“外来基因”。
反观国内品牌,元气森林用日式“気”字包装气泡水,奈雪的茶硬塞进“の”字充当日系风,营销套路浮于表面。

而三得利却把功夫花在看不见的地方,福建乌龙茶的原料基地、长三角的物流网络、甚至针对南北口味差异调整甜度。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它成了便利店里的“隐形冠军”。

2021年,三得利在华营收突破1100亿,相当于3个农夫山泉的体量。
但它的野心不止于数字,从威士忌到啤酒,从茶饮到功能饮料,三得利始终在拓展边界,却又保持克制。

它不搞网红联名,不砸钱铺天盖地打广告,而是像匠人打磨器物般经营品牌。
上海的老顾客至今记得,90年代三得利啤酒的瓶盖上印着“开盖有奖”,奖品从毛巾到自行车,奖品虽小,却让市井百姓觉得这企业“懂生活”。
相比之下,国内部分品牌热衷于造风口、追流量。

某气泡水品牌曾宣传“福岛白桃”,引发舆论哗然,某奶茶店为标榜高端,硬将“的”字换成日文“の”,反倒显得不伦不类。
当企业把精力放在“装外宾”时,三得利早已把中国地图刻进供应链,从云南普洱到安溪铁观音,它甚至比本土企业更懂中国茶的脉络。

三得利被误认国货的荒诞现象,恰恰暴露了国内品牌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并非分不清中日文字,而是厌倦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把戏。

当一家外企愿意用38年时间,老老实实研究中国人的口味、踏踏实实建工厂、真金白银投入研发时,它的成功反而成了一种讽刺,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宁可花钱造“伪日系”,也不肯深耕自己的文化?

上海弄堂里仍有三得利的老员工记得,90年代公司推出第一款瓶装茶时,市场部坚持用毛笔字设计logo,“要让茶瓶摆在八仙桌上也不突兀”。
如今看来,这份对本土审美的尊重,或许才是它“隐身”38年的终极秘诀。

夜色渐深,便利店的冰柜又被填满。
那些贴着汉字的饮料瓶静静躺着,仿佛在提醒,商业世界的胜负,从不在于标签上的文字,而在于标签下的诚意。
对于这款隐藏在中国38年的日本饮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信息来源:

桃花依旧笑春风
康师傅也是日本货呢
用户11xxx44
吃个东西就是讲究个合适
用户10xxx95
我极少喝饮料,这些饮料从来没喝过,所以对这些饮料没有了解。但大家注意:你家里泡的茶,第二天你还喝吗?如果不,那这些泡了几十天上百天的茶你为什么还愿意买呢?
用户94xxx70
都不买外国货,产品打上后企业名称。
一杯子的孤单
它们是外面的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