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衫女和阳顶天都是杨过的后人,何不联手称霸武林?杨逍一语道破

耳东品文史 2025-04-02 00:03:50

直至《倚天屠龙记》中,黄衫女子说出那句“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之时,读者才猛然发现杨过与小龙女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之后就再没出现在武林之中。

他们夫妻二人去哪了?当真是退隐江湖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

怕是并非如此,杨过虽然没有郭靖那种家国情怀,但十六年的行侠仗义早已让他有了一身侠气,他嘴上说着自己只在乎姑姑一人,但当年他与小龙女在谷底重逢之后也依旧选择赶赴襄阳,那下意识的决定不会撒谎。

他仍心系天下苍生,也正因为如此,他一定会继续在暗中协助郭靖抗击蒙古。

而他这种精神也一定会如“愚公移山”一般传给他的后人,可为何他的后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黄衫女子

从明面上来看,杨过的后人也就只有一个黄衫女子,而且这女子似乎也不怎么参与武林纷争。

若不是史夫人带着史红石跑去活死人墓求助,她都未必会主动现身,只是她一出手,就惊艳了整个武林。

而她在屠狮大会上的那次现身则不免让人好奇,这一次可没有人求她,她是主动出手的。

那一手九阴白骨爪甚至比周芷若所修炼的版本更为精醇,周芷若是如同鬼魅,她却是态似神仙,轻描淡写间就把周芷若给制服了。

而这一次,黄衫女子还对谢逊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黄衫女剧照)

当谢逊主动忏悔时,黄衫女开口了:“谢逊双目虽不能见物,但于周遭一切情景却听得十分明白,上前一揖,说道:‘姑娘救我父子二人性命,深感大德。这位周姑娘若不悔悟,多行不义,终有遭报之日。求恳姑娘今日暂且饶她。’黄衫女子道:‘金毛狮王悔改得好快啊!’”

黄衫女子不是常年不出活死人墓么?怎么这话说得好似她对这金毛狮王十分熟悉一般?

着实值得怀疑,此事暂且不表,先看杨过的另一脉传人。

二、魔教教主

阳顶天虽然没有在故事中正式登场,但他的存在感却十足,那祸害武林的成昆是他的师弟,后来困住谢逊的少林三渡与他有血仇,可以说他就是后来一切武林纷争的导火索。

明教这些年背负的骂名,他这“魔头”自然是难辞其咎。

不过比起这一点,更多的人好奇的应该是“凭什么说阳顶天是杨过一脉的后人”。

其实要证明这一点并不难。

(黄衫女、阳顶天剧照)

连载版中,阳顶天其实有另一个名字,即“杨破天”。

连载版中谢逊就交代过杨破天与成昆的关系:“谢逊点头道:‘……杨夫人是教主的师妹,也就是我的师叔。杨教主、成昆、杨夫人是同门师兄妹,杨教主是我大师伯,当年指点过我不少武功,他老人家待我极好的。’”

而杨破天还有一招“大九天手”,那招式就好似是杨过所用的黯然销魂掌的改良版本一般,其威力不用再随心境改变而变化,更加稳定。

再加上阳顶天的得力手下杨逍还习得一招“弹指神通”,这招式源自黄药师一脉,当年黄老邪也传给了女婿郭靖,除此之外,他的关门弟子杨过也习得此招,并以此招在襄阳大战时上演了“飞石杀大汗”的戏码。

也就是说,当黄药师、郭靖死后,世间会弹指神通的人,也就只剩下杨过了,杨逍会此招,多半也是源自杨过一脉,也就是从阳顶天那儿学的,甚至杨逍和阳顶天的关系都值得怀疑,他们莫不是父子?不过这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也就不展开细说了。

(阳顶天剧照)

只是从武功传承的角度来看,无论这个角色叫杨破天还是阳顶天,他都与杨过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甚至他完全有可能就是杨过的儿子。

既然如此,为何阳顶天不联手黄衫女子一统江湖呢?以他们二人的实力和掌控的势力,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不是么?

或许杨逍的一番话就能解答疑惑。

三、杨逍看到的真相

虽然正道群雄是将明教视为魔教,但明教中人可从没这么看待自己。

杨逍提及阳顶天时,就说过这么一句:“天下百姓苦难方深,人心思变,正是驱除鞑子、还我河山的良机。昔年阳教主在世,日夜以兴复为念,只是本教向来行事偏激,百年来和中原武林诸派怨仇相缠,难以携手抗敌。天幸张教主主理教务,和各派怨仇渐解,咱们正好同心协力,共抗胡虏。”

这话其实一点儿也不像那风流不羁的杨逍说的,但他既然这么说了,就证明他也是个心系天下的侠士,只是他的行事风格略带几分邪气,与正道不同罢了。

从这段话也不难看出,阳顶天压根不是什么魔头,他是全心全意投身抗元的志士。

(杨逍剧照)

至于当年他为何与三渡结怨,更有可能是他想拉拢三渡一同抗元,奈何那三人顽固不化,自视正道,不屑于邪魔为伍,双方才展开一场激斗,其实从时隔三十年,那渡厄依旧对阳顶天伤他眼睛耿耿于怀就能看出,他不配“高僧”之名,一个世外之人,如何会将仇恨牢记于心?

再结合前文提到的黄衫女对谢逊说的那番话,也就不难解释了,她不是不和阳顶天联手,而是他们二人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对抗大元,她也对明教中人了如指掌,所以才会出言斥责谢逊。

这也是金庸故事的魅力所在,哪怕是未写明的部分,也可能藏着有趣的故事。

0 阅读:205

猜你喜欢

耳东品文史

耳东品文史

品名著、读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