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用场景化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市场?

生活科技小妙招 2025-03-31 15:04:24

你能想象未来在医院里,不再是护士采血,而是人形机器人精准操作,并快速生成报告给医生吗?

就在这个春天,这样的场景很可能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而正在变成我们的现实。

这一切都源自成都市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到现实的转变

这个春天,最受市场关注的科技创新,无疑有人形机器人的一席之地。

从春晚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磅提及,人形机器人正一步步从科幻片走进我们日常的生活。

试想,不久的将来,也许家里的保姆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不仅能打扫卫生、做饭,还能陪伴和照顾老人。

为什么说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和商业化的元年?

业内普遍认为,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需求是双重驱动力。

实验室里的原型要变成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既需要企业的技术探索,也需要城市的支持。

而成都,正在积极搭建这样的舞台。

场景化落地:成都的创新策略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牵头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

这个专班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场景化落地,帮助“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逐步打开商用大门。

简单点说,就是让技术和市场手牵手,配合得更加默契。

目前,这个专班的成员包括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技术提供方,还有医院、养老院等场景用户方。

想象一下,医生在诊室通过机器人问诊,生成病历报告,养老院的老人得到机器人细致入微的照顾。

这些真实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使技术提供方能够精准攻关,解决实际中的难题。

专班创新: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机制

为啥要用专班的形式来推进这个事儿呢?

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班场景组组长刘莎解释得很透彻:“不是谈的技术问题,而是机制问题。”

换句话说,如何搭建场景和机制,适应未来产业,才是重点。

专班通过聚集“成都造”人形机器人的代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和市场的联合攻关。

每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都是一个实验田,通过这些“试验田”,技术得以迭代和优化,离市场也就越来越近。

成都密集发布了一批人形机器人,如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鸿鹄”,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天行者一号”等,这些都是“成都造”人形机器人的名片。

2024年,成都市内已经有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未来展望: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信息部副部长张龙的一句话概括了场景化的重要性:“有了应用场景作为‘试验田’,才能让更多‘聪明’的机器人被挖掘与应用。”今年成都市在机器人医疗康养场景中的各类需求清单,也在有条不紊地推动中。“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开放城市场景,组成创新共同体来揭榜,深度参与到场景建设中,实现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机关党委书记丁琴如是说。

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布春表示,当前行业面临一个从技术迭代转向商业化落地的契机。

那么,考验的就是各家企业如何把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商业场景中,能否做到稳定且规模化落地。

“从技术迭代到商业化落地,这中间的过程,就是要在每一个特定场景中制定商业化方案,并不断优化。”高布春进一步解释,比如,机器人在医院、养老院或者家庭的具体应用,它们对于系统稳定性和业务功能有不同的要求。

为了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需要不断钻研和验证。

成都通过场景集中发布,帮本土企业完成技术的落地和迭代,确实切中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高布春说,场景代表着数据,所有类型的机器人都需要这些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从而达到稳定落地的能力。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是在闯“无人区”的过程,相较于四足狗、双足机器人等成熟形态,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正在与生成式模型一同进化。

面对这样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商业模式可供参考,这需要城市和企业的共同探索。

成都怎样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市场?

通过真实场景的开放、专班创新的协同机制和企业的技术攻关,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一步。

这样的探索不仅为成都的机器人企业提供了绝佳机会,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

或许,未来几年的某一天,当你看见人形机器人在医院、养老院,甚至你的家里忙碌时,不要惊讶,这背后是成都这座城市与众多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

抓住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风口,成都势在必行。

蓄势待发的成都,正在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充满智能科技的未来画卷。

0 阅读:0
生活科技小妙招

生活科技小妙招

科技趋势解读,投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