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王昌群:两儿牺牲女儿女婿再上阵,丈夫是前线指挥员

碧海蒼山玉宇 2024-12-10 12:52:13

1934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在重庆秀山诞生。15岁弃文从军的王昌群,与战斗英雄刘斌结为伴侣,共同在祖国西南边陲守卫国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战火再次燃起,这个军人家庭六人奔赴前线,其中丈夫刘斌担任前线指挥员。然而,战争的残酷让这个家庭付出了沉重代价:两个年仅22岁的儿子先后为国捐躯,而女儿和女婿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战场。这个被誉为现代版"杨家将"的军人家庭,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国赞歌。2022年3月15日,这位"最美退役军人"含笑离世,但她和家人为国奉献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之上。

少女从军 报国显忠诚

在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34年5月的一个清晨,王昌群呱呱坠地。十五年后,这个土家族女孩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选择。

1949年11月,在重庆秀山县女子中学读书的王昌群得知第二野战军到校招收学员的消息。她果断放下课本,毅然投身军营。

军政大学的生活充满挑战,王昌群所在的部队在川南山区不断转移。在与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当地土匪的多次遭遇战中,这个女兵展现出非凡的勇气。

1950年10月,组织派她到西南军区陆海空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报务。她白天参加军事训练,走访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晚上钻研报务专业,帮助投诚女同志改造思想。

因为成绩优异,王昌群提前毕业,被分配到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担任报务员。她严格要求自己,圆满完成每一项任务。

1951年至1954年,王昌群调任重庆白市驿机场报务员。1953年7月,因工作成绩突出,她荣立三等功。

在领奖台上,时任西南军区空军白市驿机场党委委员、警卫营营长的刘斌为她佩戴大红花。这位比她大十岁的战斗英雄,在抗日战争中三次荣立二等功。

解放战争期间,刘斌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会战、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他带领的连队有着"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美誉,本人也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4年7月17日,19岁的王昌群与这位战斗英雄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两天,她放弃了去上海深造的机会,随丈夫奔赴西南边陲。

来到云南后,为响应国家号召,王昌群主动申请转业。1955年11月,她选择留在西南边疆的小县城,与丈夫继续守卫祖国南疆。

刘斌在南疆战区历任思茅军分区参谋长、文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和保山军分区司令员。转业后的王昌群从未真正离开军队,她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军旅生涯。

两子捐躯国防 双亲再战边疆

云南边境,一九七九年初春。在边防线上,刘家兄弟正带领战友们执行巡逻任务。大儿子刘力担任连长,小儿子刘勇是排长,两人都继承了父辈保家卫国的传统。

那年三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刘力所在的连队接到紧急命令,要在最短时间内拿下一处重要高地。作为连长的刘力带领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敌军火力点顽强阻击我军进攻。刘力当机立断,带领突击组绕到敌人侧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敌军火力点。

就在我军即将拿下阵地时,一颗子弹击中了刘力的胸膛。年仅二十二岁的刘力,永远倒在了他用生命守护的阵地上。

噩耗传来,王昌群强忍悲痛,把小儿子刘勇送上前线。她对刘勇说:"你哥哥为国捐躯,你要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四月的边境线上战火正酣。刘勇所在排负责一处战略要地的防守任务。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刘勇带领战友们顽强抵抗。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军火力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刘勇组织战士构筑工事,坚守阵地,用机枪压制敌人火力。

敌军投入了更多兵力,试图突破我军防线。刘勇带领剩余的战士固守阵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在第二天黎明时分,敌军发起了最后的猛攻。刘勇身中数弹,仍端着机枪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

终于,援军赶到,敌人被击退了。但这时的刘勇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他的血染红了身下的战壕。

三个月内失去两个儿子,王昌群和刘斌的心在滴血。但作为军人的刘斌仍然坚守在指挥岗位上,而王昌群更是强打精神支持丈夫的工作。

在最艰难的时刻,刘家的女儿刘红和女婿主动请缨上前线。他们要接过哥哥们的枪,继续守卫这片热土。

妻子失去儿子的悲痛,丈夫身为指挥员的责任,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刘斌身上交织。但他始终以军人的职责为重,带领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这对军人夫妇用最惨痛的代价,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军旅历史上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终生坚守军营 献身无悔报国

一九八零年的云南边境,战火虽然平息,但守土卫国的使命从未停止。王昌群和刘斌夫妇继续坚守在这片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

转业后的王昌群担任了军分区服务社主任,她把服务社当作另一个战场。在她的带领下,服务社不仅保障了官兵的生活需求,还成为了军民鱼水情的纽带。

每逢节假日,她组织服务社人员为边防战士送去慰问品。在艰苦的边防条件下,她想方设法改善官兵的生活,让远离家乡的战士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刘斌担任保山军分区司令员期间,王昌群主动承担起后勤保障工作。她深入基层连队,了解官兵需求,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服务社在她的管理下不断发展壮大。她把经营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改善官兵福利,为边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九八五年,王昌群获得了"全国军队优秀服务社主任"称号。这个荣誉不仅是对她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她坚守军营的认可。

九十年代初,刘斌退休后,王昌群也光荣离休。但她并没有离开军营,而是继续发挥余热,关心支持部队建设。

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带领家人去祭扫两个儿子的墓地。她还经常到军营给官兵讲述自己家庭的故事,激励年轻一代传承红色基因。

退休后的王昌群积极参与军休干部活动,她把自己的退休金捐给了困难军人家庭。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军休干部也加入到帮扶行动中来。

二零零零年后,王昌群开始整理家庭档案,把两个儿子的遗物、立功证书和军功章整理成册。这些珍贵的资料后来被军史馆收藏,成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她经常应邀到部队、学校做报告,讲述军人家庭的故事。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被誉为"现代杨家将"。

二零一五年,王昌群获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这是对她一生献身军营的最高褒奖。

即使在耄耋之年,她仍然心系部队建设。每当看到电视新闻报道边防战士守卫国土的画面,她都会想起自己的两个儿子。

二零二二年三月十五日,八十八岁的王昌群含笑离世。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坚守,什么是军嫂的担当。

她的一生,是一部军人家庭的奉献史,是一曲动人的爱国主义赞歌。她用行动证明,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不会因为离开军营而结束。

精神永续传承 荣光照耀后人

二零二二年春天,王昌群离世的消息传遍云南边陲。数千名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传奇军嫂。

在追悼会上,刘家的第三代正穿着笔挺的军装守候在灵堂两侧。这些年轻的军人,有的是王昌群的孙辈,有的是她帮助过的军人子女。

刘红的儿子刘天成,如今已是边防某部连长。他在母亲和父亲的影响下报考军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边防部队服役。

王昌群的二孙女刘小燕则成为了一名军医,在祖父母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继续守护着边防战士的健康。追随家族足迹,投身军旅事业,成为刘家后辈的共同选择。

云南军区决定将王昌群和刘斌夫妇的事迹编入部队思想教育教材。他们的故事被制作成专题片,在全军播放,激励着新时代官兵。

保山军分区在营区建立了"刘家将军事展览馆",收藏着这个军人家庭的珍贵照片、文物和资料。每年都有众多官兵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当地政府将王昌群生前居住的街道命名为"昌群路",以纪念这位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军嫂。街道两旁种满了她生前最喜欢的木棉树。

二零二三年,云南省军区启动了"昌群工程",专门帮扶牺牲军人家属和困难退役军人。这项工程让王昌群生前的心愿得到了延续。

在她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边防部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老战友们带来了两个儿子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的一捧土,撒在了她的墓前。

刘家的故事被写入中小学教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许多学校还建立了以王昌群名字命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部队每年都会组织新战士参观刘家事迹展览,让"刘家将"精神代代相传。展馆里,两位儿子的遗物和照片最引人注目。

王昌群离世后,她捐献给困难军人的善举被更多人知晓。这带动了一场军人互助的爱心接力,温暖了无数军人家庭。

刘斌将军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王昌群生前记录了大量军营见闻和家书。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成为了研究军人家庭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零二四年,军队开展"寻找最美军嫂"活动,专门设立了"昌群奖",表彰像王昌群一样默默支持军队建设的军人配偶。

这个以生命赴使命、以忠诚铸军魂的军人家庭,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什么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0 阅读:3
碧海蒼山玉宇

碧海蒼山玉宇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