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夏侯渊是曹魏名将,却鲜有人知他的八个儿子各个才华横溢,堪称曹魏宗室将门之中的一枝奇葩。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一箭射落马下,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然而,他留下的八个儿子却在乱世之中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故事。有的忠孝双全,有的文采斐然,有的勇武过人,更有的年仅十三便随父战死沙场。而在这些故事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为何说夏侯渊的儿子们远胜夏侯惇的子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夏侯渊家族背景
建安初年,曹操正妻丁氏的妹妹出嫁夏侯渊,这桩婚事让夏侯渊与曹操成为连襟。此时的夏侯渊已是曹操军中的骁将,这段姻亲关系更让他在军中地位水涨船高。
当时的曹营,夏侯氏一族可谓人才济济。夏侯渊的族兄夏侯惇更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首,而夏侯渊本人也因为骁勇善战,被曹操称为"虎将"。
曹操每次论及夏侯渊,总是赞叹不已。一次军中设宴,曹操当众说道:"我帐下虎将二人,于禁与夏侯渊是也!"这番话不仅让夏侯渊声名大噪,更让他在军中地位更上一层楼。
建安十五年,夏侯渊因平定马超有功,被曹操封为博昌亭侯。这一年,他的八个儿子都已出生,长子夏侯衡已到弱冠之年。
夏侯渊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他常说:"为将者,不但要懂得用兵之道,更要明白治家之道。"因此,他延请名师教授诸子兵法、经史。每逢军务之暇,他也会亲自教导儿子们习武。
在夏侯渊的悉心教导下,八个儿子各有所长。长子夏侯衡沉稳有度,次子夏侯霸骁勇善战,三子夏侯称更是少年英才。四子夏侯威善于识人,五子夏侯荣聪颖过人,六子夏侯惠文采斐然,七子夏侯和正直不阿。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派遣夏侯渊西征汉中。临行前,夏侯渊将诸子召至堂前,对他们说:"为将者当以国事为重,尔等皆我血脉,望继承家风,报效朝廷。"这番话后来成为夏侯氏家族的训言,代代相传。
夏侯渊为人处世极为谨慎,但对待亲族却甚是宽厚。曾有一次,他的族人犯了军法,众人皆劝他从重处置,以正军纪。但夏侯渊却说:"军法虽严,然亲情难断。若因一时之错,断送族人前程,岂非失德?"最终只是将那族人降职处理。
这样的处事方式让夏侯氏家族上下团结一心,也为他的八个儿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族中许多长辈都会用这些故事来教导他们。
建安二十四年冬,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战死。他的八个儿子在这场战役中有着不同的际遇,也由此开启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
二、长子衡与次子霸的仕途
建安二十四年冬,夏侯渊战死后,长子夏侯衡按例继承了博昌亭侯的爵位。作为嫡长子,夏侯衡早年便娶了曹操之弟海阳哀侯的女儿为妻,这门亲事让夏侯氏与曹氏的关系更进一步。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夏侯衡多次在朝堂上为国献策。有一次,朝中讨论边境防务,夏侯衡提出:"边境重地,当用老将镇守,年轻将领虽有锐气,却难以服众。"曹丕深以为然,此后便改变了边境将领的任命制度。
后来,夏侯衡的封地从博昌改为安宁,这个变动背后暗含深意。"安宁"二字,正是曹丕对夏侯氏的期许——守成而不轻举妄动。夏侯衡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朝廷动荡之际,始终保持稳重。
而次子夏侯霸的道路则完全不同。自父亲战死后,夏侯霸就立志要为父报仇。太和四年,他随曹真出征,担任先锋。当军队推进到兴势时,遭到蜀军伏击。夏侯霸身陷重围,亲兵劝他撤退,他却说:"父亲当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战死,今日岂能退却?"
这一战虽然最终没能取胜,但夏侯霸的勇武表现让朝中震动。曹睿登基后,特地召见夏侯霸,问他:"你父亲当年在军中最重视什么?"夏侯霸回答:"先父常说,为将者当以士卒为本,若得军心,则攻无不克。"曹睿连连点头。
正始五年,夏侯霸被任命为讨蜀护军、右将军,并被赐予父亲曾经的博昌亭侯爵位。朝中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与曹爽交好,但更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将才。
然而命运弄人,正始九年,高平陵之变爆发。夏侯霸的盟友曹爽被司马懿诛杀,而他的对头郭淮却被擢升为征西将军。当时有人劝夏侯霸说:"郭淮此人善于隐忍,不如先下手为强。"夏侯霸却说:"我父亲在世时常说,将门之后当以忠义为先。若为保全自身而背叛朝廷,岂非有负先父教诲?"
最终,夏侯霸还是选择了投奔蜀国。临行前,他对部下说:"昔日黄忠射杀我父,今日我却要投奔他的旧主,此乃命运弄人。然而留在魏国,必遭郭淮所害,不如远走他乡,以保全父亲的血脉。"
到了蜀国后,夏侯霸因为有堂妹夏侯氏是张飞的遗孀,倒也不曾受到冷落。后来他多次随姜维北伐,每战必当先锋。延熙十八年,七十岁的夏侯霸还在前线与魏军激战,可见其报仇之心始终未改。
三、中间三子的命运转折
建安初年,夏侯称出生时,曹操特地派人送来贺礼,称赞说:"此子面相与其父年轻时一般无二。"果然,夏侯称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武艺天赋。
有一次在宫中宴会上,十五岁的夏侯称与诸位将领之子比试骑射。当时正值寒冬,积雪覆盖了校场。夏侯称却毫不畏惧,纵马驰骋,连发三箭,皆中靶心。曹操见状,对身边的夏侯渊说:"令郎有将才,他日必成大器。"
然而天妒英才,建安二十三年,年仅十八岁的夏侯称便突然离世。临终前,他对前来探望的曹丕说:"本想着能像父亲一样为国效力,如今却要早早离去,实在遗憾。"这番话让曹丕十分感动,特地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四子夏侯威的命运则充满了传奇色彩。建安年间,著名相士朱建平曾为他相面,说他"四十九岁有大劫,若能渡过,必位至公辅"。这番预言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竟一一应验。
魏明帝时期,夏侯威出任兖州刺史,正值四十九岁。上任不久,他突染重病,卧床不起。想起朱建平的预言,夏侯威命人准备后事。不料病情几经反复后,竟然痊愈。夏侯威大喜,设宴庆贺,却在宴会结束后猝然离世。
五子夏侯荣的结局最为悲壮。建安二十四年,年仅十三岁的夏侯荣随父出征汉中。当时有人劝他说:"少将军年幼,不如留在后方。"夏侯荣却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愿追随父亲左右。"
在定军山一战中,夏侯渊遭黄忠射杀。混乱之中,有亲兵想带夏侯荣突围,但他拔剑断缰,说道:"父亲尚且战死沙场,我岂能独自逃生?"说罢便冲入敌阵,与父亲同殉于战场。
这三位夏侯渊的中子,虽然命运各异,但都展现出非凡的品格。夏侯称年少英才却英年早逝,夏侯威仕途坎坷却结局凄凉,夏侯荣年幼却慷慨赴死。正是这些看似悲剧的故事,让夏侯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夏侯威去世后,其次子夏侯庄继承了父业。此时的司马氏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夏侯庄审时度势,娶了司马师妻子之妹为妻。这一决定为夏侯氏在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而夏侯庄之女夏侯光姬后来嫁给琅琊王司马觐,生下了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使得夏侯氏的血脉延续到了东晋。
四、家国大义与个人抉择
魏景初年间,朝廷正值动荡之时。夏侯惠作为夏侯渊的第六子,虽然生性喜好文学,却不得不面对家族与朝廷的重重考验。有一次,他在朝会上作《述怀赋》,其中写道:"霜凋桂林,风摧兰蕙。"引得众人纷纷侧目。后来曹爽问他此赋的用意,夏侯惠只说是感伤时世,并未多言。
太和六年,夏侯惠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后又升任黄门侍郎。在任期间,他多次上书议论朝政。有一次,朝中讨论边境战事,夏侯惠提出:"兵者,凶器也。当今之计,在于安抚百姓,充实国库,而非穷兵黩武。"这番话虽然得罪了主战派,却赢得了百官的赞同。
正始元年,夏侯惠转任燕相。上任伊始,当地连遭旱灾。夏侯惠开仓放粮,并亲自巡视灾区。当时有大臣上书弹劾他擅自开仓,夏侯惠却说:"宁可获罪于朝廷,也不能坐视百姓饿死。"最终,朝廷不但没有降罪,反而嘉奖了他。
七弟夏侯和在钟会叛乱中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当时,钟会在成都起兵造反,许多将领不敢言语。夏侯和却当面斥责钟会说:"昔日先父教诲,为臣当以忠义为先。今日你背叛朝廷,我虽死也要说个明白!"
钟会大怒,命人将夏侯和押下。临行前,夏侯和还说了一句:"我夏侯家的儿郎,宁死不屈!"后来钟会兵败身死,夏侯和得以生还。回朝后,司马昭特别嘉奖了他的忠烈,并封他为乡侯。
至于最小的弟弟,其实他的故事最为悲凉。当年因为家乡饥荒,夏侯渊不得不作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他的兄长去世后留下一个年幼的女儿,而自己也有一个刚出生的小儿子。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夏侯渊选择抛弃亲生儿子,抚养侄女。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说他不仁,抛弃亲生骨肉;也有人说他大义,照顾兄长遗孤。但夏侯渊只说了一句话:"兄长已逝,侄女无依,若连我也不管她,她将何去何从?"
这个被抛弃的幼子,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但他的存在,却成为了夏侯氏家族最触动人心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也一直在夏侯家族中流传,告诉后人什么是真正的家国大义。
五、八子传承与历史启示
建安二十四年,定军山一战,不仅夺去了夏侯渊的性命,也成为了夏侯氏家族的转折点。这场战役过后,夏侯渊八子的命运渐渐走向各自的方向。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所走过的路,与同时期的夏侯惇子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夏侯惇的长子夏侯充,虽然承袭了爵位,却终生未有建树。魏文帝时期,当朝廷议论边疆战事,夏侯充只是随声附和,不敢发表己见。有一次,曹丕问他:"令尊在世时如何处置边境事务?"夏侯充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而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虽然娶了清河公主,却不思进取。他在长安任都督期间,不理军务,只知享乐。后来因为宠爱姬妾,惹恼了清河公主。公主与他的两个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联手诬陷他,最终被召回朝中。
相比之下,夏侯渊的子嗣们却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所作为。长子夏侯衡继承爵位后,多次为国献策;次子夏侯霸虽然最终投蜀,但其武略之才却得到各方认可;三子夏侯称虽然英年早逝,却展现出非凡才华;四子夏侯威虽遭厄运,但其子孙后来在晋朝显贵。
魏末司马氏当权时期,夏侯家族面临新的选择。夏侯和在钟会之乱中的表现,为家族赢得了司马氏的好感。而夏侯威的儿子夏侯庄更是通过联姻,为家族在晋朝奠定了稳固的地位。
到了晋朝建立之时,夏侯氏家族已经完成了从武将世家到文臣门第的转变。夏侯威的孙女夏侯光姬,嫁给琅琊王司马觐后,生下了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这一联姻,不仅让夏侯家族在政治上更进一步,也让夏侯氏的血脉得以延续到了东晋。
正始年间,有个有趣的插曲。当时朝中有人编纂魏国功臣家族志,特地将夏侯惇和夏侯渊两支的情况做了对比。编纂者发现,在同一时期,夏侯渊家族出将入相者众多,而夏侯惇家族却后继乏人。
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或许要追溯到两位先祖的教育方式。夏侯惇虽然功勋卓著,但对子女的教育却不够重视。而夏侯渊则不同,他不仅亲自教导儿子们习武读书,还经常告诉他们:"为将当有文武全才,不可偏废。"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最终造就了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
晋朝建立后,夏侯家族的势力逐渐式微。但夏侯渊八子的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他们或忠孝、或勇武、或文采斐然的形象,成为后人追忆的对象。而他们的事迹,也成为了魏晋史上一段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