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新农人”看江村⑤|苏州吴江:这群看中乡村未来的年轻人,“逆向回归”种地创业!

扬眼 2024-10-25 11:10:56

生活有多少种可能性,就有多少种职业和爱好,而许多年轻人已经发现,这些可能性并不局限于城市生活中。

有人因生活焦虑选择辞职种地,有人因怀揣情结而回归田园……在苏州吴江,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后,毅然选择“逆向回归”,辞去城市工作,满怀激情地回归乡土,化身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投身于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

从稳定的日企辞职,张怡来到乡村承包起一片农田,在土地中找寻治愈感;正红的直播行业没留住陈思思,看过了城市的喧嚣,她决定在乡村种蔬菜开餐厅;郑现启和妻子张变变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毅然转行,开起了家庭农场,将书法课堂带到乡间田野……

近日,扬子晚报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联合推出的《乡村振兴有我|跟着“新农人”看江村》融媒体报道组,与这群“逆向回归”的新农人们进行了深入对话。他们的故事,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温柔颠覆,也是对未来乡村生活的美好憧憬,这群“新农人”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花”。

面临生活焦虑的“职场人”,将不安的心带回土地治愈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从光鲜的城市工作岗位抽身,转而回归乡村,投身农业,拥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这股潮流背后,不仅仅是对城市生活压力、单调日常的逃离,更多的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主动追求与向往。春之田主理人陈思思和张怡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们分别放弃了直播和日企工作,毅然决然地走向了“田间地头”。

在她们眼中,农业不再是落后与艰辛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充满“治愈感”和“创新性”的领域。去年,陈思思和张怡在一次偶然聊天时相互诉说起了各自生活中的焦虑,一拍即合的两人当即便决定回归田园寻找治愈,在同里北联村承包了一块20余亩的农田,共同开启了“土地认耕认种”的新篇章。

她们以“新农夫、新生活,我在乡下有块地”为理念,将农田按照网格式分割成多块,每块面积20平方米至40平方米,让喜欢农事体验的游客或城市居民通过土地认领,实现当一次“逍遥农场主”。同时,针对客户情况提供自种模式和代管模式,满足多样需求,通过免费提供种苗、农家肥、生产农具等,让认领者体验自行种植、采摘,亲近自然感受田园的乐趣。

如今的春之田农场在经过不断探索和开发之后,引入了玉米、南瓜、西葫芦、花生等多样品种,认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品种植,极大丰富了农场亲子种植采摘品类。陈思思分享说:“不仅能种上自己喜欢的蔬菜,给全家人一年的绿色蔬菜供给,还能锻炼身体,感受到乡村的美丽风光和传统的农耕文化,是越来越多人愿意认领土地的原因。”如今,春之田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把城市所积累的人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正成为“新农人”乡村振兴的新场景。

在土地认领中获得治愈的不仅是认领者们,还有作为主理人的张怡和陈思思。“之前所处的工作环境,总会让我盲目焦虑于孩子的健康与学习。回归乡村后,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也让我感受到了土地赋予的力量。”张怡表示,农业不仅为她们提供了与土地亲密接触的机会,也让她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和充实。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们正以实际行动,重新定义着“新农人”的角色与价值。

未来,春之田农场还计划增设应季而食的养生餐厅,顾客可以自行从农场里采摘、挑选喜爱的食材,在露营区自行加工或由养生餐厅进行加工,让健康土菜直接从田间地头端上餐桌。“时间很长,我们心不火。”作为“新农人”的她们坚信,凭借脚踏实地、稳步前行的态度,定能在乡村这片沃土上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怀揣农业情结的“文化人”,将书法课程带进乡间田野

会书法、懂再生,还会种水果,这位复合型的“新农人”是吴江横扇街道非凡家庭农场主郑现启。粗手能写一手好书法,双肩能挑再生业重担,双脚敢跨农业新行当,从郑现启的经历,就能看出为什么他敢吃农业这碗饭。见到他的人,就明白不怕难、不服输、敢于折腾,已然刻在他的骨子里。

2003年,郑现启和妻子张变变先后从河南老家来到苏州闯荡,干过塑料再生颗粒回收等工作,并在吴江开设经营了一家书法培训班。2019年,经常在吴江跑业务的郑现启,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春风为吴江乡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既然有这么美丽的乡村,何不来这里创业!”郑现启表示,自己与妻子都出生农户家庭,从小便有农业情结,两人一拍即合在新湖村承包下了20亩地,开起了家庭农场,当起了“新农人”。

从有一腔热血的“农业小白”到如今的“种植专家”,这中间的路走得很坎坷。徒手捡出的小石子堆积成山,要清除的杂草比人都高,选品、种树、施肥、疏果、防病害……在学习农业种植这条路上,郑现启夫妇踩过坑、试过错,为了经营好农场,郑现启报考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还向一位有着30多年果树种植经验的老师傅“拜师学艺”。如今,非凡家庭农场总面积已扩至65亩,枇杷、桃子、红美人、橘子等十余个品类,让农场一年四季“月月有果熟,天天有果采”。

对于挖潜力、提单产、增总产,郑现启与张变变有着自己的一套坚持。“我们坚守的是,宁可少赚钱,也不能丢了良心!”张变变介绍,农场坚持不用化肥,而是采用菜籽饼、鸡粪羊粪等传统的农家肥。虽然用农家肥费时费力,很多果树种了两三年,今年才首次挂果,但结出的果实口味自然纯正,引得不少客户前来抢购。“预计明年可以丰产,产值将会非常可观。”张变变充满希望地表示。

在非凡家庭农场,不仅飘逸着馥郁的诱人“果香”,还氤氲着淡雅的书卷“墨香”。记者注意到,农场内藏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书斋”,数百册图书整齐排列,墙面上挂满了郑现启的书法作品。每到周末或是农闲时分,郑现启就会将书法课堂带到乡间田野,邀上三五好友来此,共同体验农趣与书法的双重魅力。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了6岁-70岁不同年龄段的书法爱好者,一同在此“得趣于山水外”,享受着田园与艺术的双重滋养。

一握土壤之韵,一挥笔墨之香。未来,郑现启夫妇计划进一步丰富农场的文化内涵,增设书画作品展示区、吴门古琴雅集区等,让非凡家庭农场成为集农业生产、休闲采摘、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综合体,将文化、艺术融入农业之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目睹了吴江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一群满怀创意与激情的年轻人选择返乡深耕农业,这不仅标志着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更是一场从“城里人”到“新农人”,再到“兴农人”的华丽蜕变。他们的“逆向回归”,宛如一股强劲的青春旋风,吹皱了乡村振兴的平静水面,不断激活乡村的经济与文化活力,汇聚起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为乡村的未来绘制出一幅幅绚烂多彩、满载希望的新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盛媛媛

0 阅读:0
扬眼

扬眼

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