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时曾将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冬至在《易经》中对应的是地雷复卦,“复”的意思是回复、回归。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阴的六根阴爻a的最下面一根已变成阳爻,所以冬至又称作为“一阳生”,意思是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生发的关键时刻。
冬至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冬至时节的起居调养贵在“养藏”。
冬至是一个安静之节,阳气初生,物候中也充满了动静之美,天地在悄然变化之中
一候 蚯蚓结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弯弯曲曲,如同打结了一般。
二候 糜角解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渐消退而解角。
三候 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
情志养生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的是思绪保持清净、纯洁、安闲而没有世俗杂念,如此真气就会顺畅,精神也会守于体内。人体正气充盛,就不容易得病。
起居养生
冬至时节气候寒冷,患冠心病、高血压病、哮喘的病人容易出现病情加重,“中风”患者也会增多。
起居养生中我们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要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天气寒冷时,最好还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气的侵入。
此外,冬至时节也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勤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打喷嚏、擤鼻涕后、触摸口腔、鼻、眼睛前后、饭前便后等都应该及时洗手。
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
运动养生
冬至时阴气旺盛到了极点,阳气开始生起,并逐渐旺盛。由于阳是从阴里面生出来的,只有当阴足够旺盛时,阳气才能生得更好。因此,冬至后应注意运动不可过多,要在动中求静。
此时应避免大汗淋漓的高强度运动,否则会使阴津和阳气丢失,不利于闭藏,还容易感受风邪。选择强度适中的运动,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
冬至,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寒意十足,很多朋友在最近都出现了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佳以及咳嗽的症状。有的人或许会认为自己是感冒了,于是盲目地选择一些针对感冒或者呼吸道的药物。其实您有所不知,这可能是脾虚的表现!
为什么冬季容易出现脾虚的情况呢?冬天是一年当中寒气和湿气最重的季节,从中医的角度讲“水湿内停,聚而为痰”,寒气和湿气进入体内最先伤害到的就是脾,而脾虚则更会让人容易得病。同时,气温下降或者是进食了刺激性的食物(例如火锅),更容易出现胀气、烧灼、积食的情况,同样会伤脾。
其实在五脏当中,很多人都更关心心、肝、肺等器官,对脾虚的危害知之甚少。所以为您列举了三条脾虚的危害,希望能够引起您的重视。
1.感官不清,五官不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球内玻璃体混浊,眼球内热、涩,眼球在运转时觉得空、胀,这些都是脾虚所致。头胀、困乏,根源在后脑,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2.头晕疲乏——脾虚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只有解决了脾虚的问题,后脑所表现的症状和感受才能明显好转。
3.容易疲劳——脾虚时,全身瘫软无力。脾虚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发展隐蔽,变化微小,由于检查不出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在病情恶化时,也难以找到实质上的证据。脾虚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就会极度疲劳,接着就昏睡过去;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就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
由于脾虚初期的特征并不明显,并且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当孩子出现类似情况时就更加难以判断。接下来就教给您判断脾虚的三大要领:
1.舌苔发生变化: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红色很润泽。舌苔白厚、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舌质赤红无苔,说明体热已伤阴。
2.食欲不佳: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体内的食物和液体,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提供能量。如果你出现了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下降等现象,那就可能是湿气进入体内,损伤了脾脏。
3.眼袋过重:如果你的皮肤和肌肉缺乏营养、松弛无弹性,甚至出现眼睑下垂,形成眼袋。那么,你就要考虑是不是脾虚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理身体,正确健脾呢?以下几招分别从食、衣、行三个角度帮助您解决脾虚的困扰。
1.饮食要规律——一日三餐要定时,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对于老年人,由于脾胃功能已趋于虚弱,消化能力逐渐减退,更要注意吃得适度,不吃或少吃生冷、粘硬食物。推荐您食用山药枸杞红枣粥,健脾养胃。
2.注意保暖——脾胃虚寒患者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尤其不能让腹部受凉。年轻女性切不可为了爱美选择露脐装等,极其容易让寒气进入体内。
3.腹部按摩——每日有规律的按摩腹部可以有效地调理脾胃,加强运化。如有大便干燥的人,可以顺时针方向揉肚子,30次左右。如果是大便溏稀,可以逆时针方向按揉肚子,次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