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十三朝古都,牡丹花开的地方,你以为它只有繁华与诗意?
其实,它也曾金戈铁马,回荡着嘹亮的军号声。
几代军人在这里挥洒青春,保家卫国,而他们的故事,就藏在洛阳曾经的六所军校里。
老一辈洛阳人,提起“八步校”,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51年,华北军区第三十一步兵学校在山西祁县成立,两年后,正式更名为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八步校”。
1954年,学校整体搬迁到了洛阳西郊的谷水,新校区那叫一个气派,完全按照苏联高加索地区哥萨克步兵学校的样式建造,南北两区,教学训练、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在这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步兵连排军官和士兵,甚至还有团营级干部来进修。
直到1969年,“八步校”撤销建制,它的故事才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记忆,却深深地印在了洛阳人的心里。
“八步校”的旧址后来怎么样了呢?
同年9月,从张家口搬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简称“洛外”。
这“洛外”可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1年的红军无线电培训班和1938年的军委日文训练班,一路走来,几经更名、搬迁,最终在洛阳扎根。
从这里走出的学员,精通多国语言,为国家的外交和军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洛外”几经变革,最终在2017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的一部分,外语教学力量迁往南京,但洛阳的这片土地,依然保留着它曾经的辉煌。
除了陆军院校,洛阳也曾是空军人才的摇篮。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政干部学校在洛阳成立,这是当时空军最高级别的军校。
仅仅三年后,学校就迁址南京,后来又经历了多次搬迁和更名,如今已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杨浦教学区。
虽然它在洛阳的时间很短,但它为新中国空军建设培养了第一批骨干力量,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1950年,铁道兵团干部学校在北京成立,仅仅两个月后,就迁到了洛阳。
在洛阳的一年时间里,学校为建国初期和抗美援朝的铁路抢修培养了3000多名学员,为保障前线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1年底,学校迁往石家庄,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石家庄铁道大学。
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洛阳和石家庄两座城市共同的记忆。
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工程兵学校在洛阳西郊的徐家营成立,人们习惯称它为“二工校”或“洛工”。
“洛工”是当时军委工程兵五所军事院校之一,承担着培养工程兵技术人才的重任。
1969年,学校撤销,校区划归地方,如今已成为北易公司的一部分,生产着我们熟悉的“大阳”摩托车。
从军校到工厂,这片土地的用途发生了改变,但它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却从未改变。
最后,要说的这所学校,资料不多,名字叫做洛阳龙门海军学校。
它的具体情况,如今已很难考证,但老洛阳人依稀记得,曾经有一条路,就叫做“海校路”。
这条路的名字,或许就是这所海军学校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明。
这六所军校,有的存在时间很长,有的只是短暂驻足,但它们都曾在洛阳的土地上留下过自己的印记,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人才。
它们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洛阳的历史长河中,也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它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也值得我们传承。
一苇渡江
洛阳还有一所海军学校,在新安县铁门镇
有个朋友
好大学都跑完了[哭哭][哭哭][哭哭]
无土栽培
过去了~~再过20年我们来~~相见~~以前的欢歌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