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追凉 南宋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此诗大约作于宋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当时杨万里已年逾不惑,可能因故回乡闲居。夜晚,他喜欢在故乡的一座廊桥上纳凉赋诗,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也有说法认为,此诗创作于公元1185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杨万里虽关心民间疾苦,但也借此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片刻宁静的心境。
首句“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见山地点明了夏夜的炎热,与午间并无二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以亲身体验,描述了夏夜的酷热,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炎热的环境中。
次句“开门小立月明中”,诗人为了追寻一丝凉意,打开门扉,在月光下站立。这一动作,既表现了诗人对凉意的渴望,也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月夜图景。月明如昼,更显得夏夜的静谧与深邃。
第三句“竹深树密虫鸣处”,诗人将笔触转向了周围的环境。竹林深深,树木茂密,这是夏夜的典型景象。而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虫鸣之声此起彼伏,更显得夏夜的生机勃勃。这一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为下文的“微凉”做了铺垫。
末句“时有微凉不是风”,是全诗的精髓所在。诗人在静谧的月夜中,感受到了一丝凉意。但这凉意并非来自风,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环境的清幽。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夏夜的细腻感受,也寓含了人生的哲理:在喧嚣与炎热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幽,便能找到一丝凉意与安宁。
暑雨后散策 南宋 · 杨万里
溪南稻紫似溪北,雨后山青非雨前。
芒屦泥深凉不浅,今年六月个般天。
“溪南稻紫似溪北”,诗人以稻田为观察对象,注意到雨后溪南的稻子呈现出深紫色,与溪北的稻子颜色相似,这种色彩上的对比和统一,展现了雨后稻田的勃勃生机。
“雨后山青非雨前”,这句诗将视角从稻田转向了远处的山峦。诗人观察到,雨后的山峦变得格外青翠,与雨前的景象截然不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自然景色的多样性,也隐含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欣赏。
“芒屦泥深凉不浅”,诗人转而描写自己的行走体验。芒屦(草鞋)沾满了深深的泥巴,但这并没有让诗人感到不适,反而因为雨后的凉爽而感到惬意。这里的“凉不浅”不仅指物理上的凉爽,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今年六月个般天”,诗人以感慨的语气结束了全诗。他认为今年的六月天气独特而美好,既有雨后的清新与凉爽,又有稻田和山峦的壮丽景色。这句诗既是对前面景象的总结,也是对当前季节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描绘暑雨过后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行走体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季节变迁的敏锐感知。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夏月频雨 南宋 · 杨万里
一番暑雨一番凉,真个令人爱日长。
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
“一番暑雨一番凉”,诗人开篇即点出夏日雨后的独特感受。暑雨过后,带来一阵阵的凉爽,这种天气的变化让人倍感舒适。这里的“一番暑雨”与“一番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雨后清新的气息。
“真个令人爱日长”,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夏日雨后的喜爱之情。由于暑雨带来了凉爽,使得原本可能因炎热而显得漫长的夏日变得宜人起来,因此诗人说“真个令人爱日长”。
“隔水风来知有意”,诗人将笔触转向了风。他感受到,从水面吹来的风似乎带有某种意图,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风以生命和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为吹十里稻花香”,诗人揭示了风的“意图”。原来,这风是为了吹送十里之外的稻花香而来。这里的“十里稻花香”不仅描绘了广阔的稻田景象,也寓意着丰收的喜悦和希望。同时,这句话也回应了首句的“暑雨”,因为暑雨是稻田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秋盛热 南宋 · 杨万里
度夏今年未觉难,那知秋热政无端。
晚林不动蝉声苦,蝉亦无风可得餐。
“度夏今年未觉难”,诗人首先回顾今年的夏天,表示并没有觉得特别难熬。这里可能暗含了今年夏天相对凉爽或诗人心态平和,对炎热有所适应。
“那知秋热政无端”,然而,诗人却没想到秋天的炎热竟然如此无理(政无端,意为毫无道理或缘由),让人感到意外和不解。这里的“秋热”与首句的“度夏未觉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秋天的异常炎热。
“晚林不动蝉声苦”,夜晚的树林里,树木静止不动,只有蝉鸣声显得格外苦闷。这里通过“晚林不动”和“蝉声苦”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天气的炎热和蝉儿的艰难处境。
“蝉亦无风可得餐”,蝉儿也因为没有风而找不到食物(蝉以吸取树汁为食,风可以帮助它们找到更多的食物来源)。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前文的“秋热”主题,同时也借蝉儿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无常变化的感慨和对弱小生命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