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能打的巴山游击队为何没去延安,最终他们的结局如何?

冰香阅览娱乐 2025-04-12 13:04:32

每年深秋,巴山的山峦间,红叶如火,蔚为壮观。

这片苍翠的山林,曾见证过巴山游击队的传奇。

巴山游击队是哪支部队,他们为何没去延安,后来的结局又是什么?

巴山游击队的创建

1935年初,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在历经数月的艰苦长征后,终于进入了陕西境内,目标是抵达延安。

可在川陕地区,形势依旧严峻,敌人的围剿和追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红四方面军决定采取分兵战略,留下部分力量坚守这片革命的根据地,而这支队伍,便是后来名震川陕的巴山游击队。

这支游击队的创立离不开一个人,刘子才。

虽然他并非川陕本地人,但却毅然承担起了组建游击队的重任。

刘子才曾在红军中担任过多个职务,历经战争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他了解川陕地区的复杂地形,知道只有灵活机动、游击战术才能在这个敌强我弱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于是,他便带领着这支游击队深入巴中、旺苍、南江等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巴山位于川陕交界处,山峦重叠,地势险要,原本便是天然的屏障。

巴山游击队的队员们,习惯了每天在茫茫的山林中行军,住在简陋的洞窟或是山间草庐里,食不果腹,日夜兼程。

即便如此,他们的士气却始终没有动摇。

除了艰难的生存环境,更为严峻的是敌人的重重围剿。

刘湘和王陵基等地方军阀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动用了大量兵力,试图将这支游击队一举歼灭。

刘湘为了彻底摧毁这支游击队,向国民政府请求支援,调动了大量地方民团和正规军,不仅加强了对巴山地区的封锁,还发动了多次规模庞大的围剿行动。

面对敌人压倒性的兵力,巴山游击队的情况愈加严峻。

巴山游击队没有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冲突,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游击战术——分散隐蔽、速战速决、攻击敌人薄弱环节。

队伍四散开来,隐藏在深山老林中,敌人的大军根本无法完全掌控这片复杂的地形。

每当敌人推进,游击队便快速突袭敌军的补给线,或是突袭敌人阵地后方,制造混乱。

巴山游击队员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敌人,消耗敌人的力量,同时利用夜晚进行潜伏,白天则藏身山林中,避开敌人的追击。

每一次打击敌人后,他们迅速撤离,避免与敌人长时间对抗。

这种游击战术成功地拖延了敌人对巴山游击队的完全围剿,但随之而来的,是游击队士兵们长期处于高强度战斗状态下的疲惫与伤病。

不仅如此,外部的敌人围剿和剿匪行动带来的压力,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游击队的补给线几乎被切断,粮草和弹药十分匮乏,许多队员因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体力不支,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山中环境恶劣,严寒的冬季更是让本就疲惫的队员们雪上加霜。

没有医药设备和专业医生,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甚至连最基本的消毒措施都无法做到。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巴山游击队的指挥层并没有选择放弃。

刘子才与其他领导人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商讨应对的对策。

赵明恩,这位后来的游击队新领袖,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战术调整方案,他主张更为灵活和巧妙的打法,避免无谓的正面冲突。

通过这些调整,巴山游击队的作战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队员们也逐渐恢复了信心。

此时,巴山游击队不仅依靠山林和灵活机动的战术继续抵抗,还加强了与当地百姓的联系,开展了更加广泛的政治工作。

他们不断宣讲革命理念,动员周边百姓参与到游击队的支持活动中来。

游击队为百姓提供保护,消灭了当地的土匪和压迫百姓的军阀,逐渐获得了民众的信任与拥护。

巴山游击队的根据地也随之扩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游击队的行列,既为游击队提供了补给,也为革命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错失

随着巴山游击队在川陕地区的战斗逐渐深入,外部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政府的战略重心发生了改变,红军各部队的任务也有了新的指引。

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了中央政府希望将所有游击力量集中和集结的关键地点,巴山游击队接到了来自延安的召唤。

中央希望游击队能够合流到延安,共同抗击日军,为全国范围内的抗战力量提供更多支持。

面对中央的邀请,巴山游击队的领导层,特别是赵明恩,陷入了深思。

巴山游击队要如何在这段关键时刻,作出最理性的选择?

站在延安的角度,留在巴山的游击队无疑是红军力量的有力补充。

红军的力量虽然逐渐在延安集结,但川陕地区依然是敌我斗争的最前沿。

留守川陕,继续作战,依靠地形、百姓和游击战术,游击队可以为抗日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对巴山游击队来说,这也意味着放弃了最熟悉的战场,意味着游击队会失去长期以来依靠的那片山地,意味着可能再也无法回到这片故土。

巴山地区的山地,纵横交错,复杂的地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优势,而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开阔,尽管地理条件优越,但却并不适合游击战的持续开展。

在这片曾经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山林中,巴山游击队已经将自己与百姓的生死与共融为一体,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熟悉这里的山川、河流,每一条小径,每一片树林,每一个藏匿之地,都让他们如同熟练的猎人,能够在敌人的围剿下生存下来。

经过几日的深思熟虑,赵明恩最终做出了选择:巴山游击队将继续坚守这片土地,继续以游击战术和地方军阀以及敌人展开对抗。

他认为,前往延安的路线上,队伍将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下,敌军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摧毁他们的队伍,而这对于游击队来说,极其危险。

更何况,敌人早已加强了对川陕地区的围剿,巴山游击队如果离开这里,势必会使这片地区的百姓再次陷入无尽的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央对于巴山游击队的关注未曾减少,时常派人前来联系和传递外部的情况,但游击队始终未能走出川陕地区。

而这一决定,也让巴山游击队与中央的联系逐渐断开。

直到1940年,西安事变爆发,国共合作再度恢复,巴山游击队才得知外部局势的变化。

巴山游击队的悲壮

随着抗战进入更加关键的阶段,敌人开始更加注重川陕地区的战略意义。

蒋介石不仅加强了对地方军阀的调动,还指派了专门的部队进行剿灭游击队的工作。

尤其是蒋介石任命的胡宗南,他在这一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对巴山游击队展开了更加严厉的围剿。

敌人不仅在军事上对巴山游击队进行全面打击,还通过不断迫害当地百姓,试图切断游击队与民众的联系。

这一切,都让游击队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

就在这种极度困苦的情况下,游击队内部发生了叛变的事件。

巴山游击队的副队长管业元在长期的压力和饥饿中,最终背叛了队伍。

他投降了敌人,并协助国民党军对自己曾经的战友展开追捕。

曾经相依为命的同志,因为背叛而分裂,整个队伍的士气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生死存亡的危机悄然降临。

最终,在一次突围过程中,赵明恩被自己的警卫员杀害,整个巴山游击队在经历了五年的生死考验后,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彻底覆灭。

赵明恩的牺牲,意味着巴山游击队的彻底消亡,而这支曾经以游击战术屡屡打击敌人的队伍,也未能熬过历史的风雨,最终成为了那片深山中的一段传说。

但巴山游击队的牺牲并没有被遗忘。

尽管他们未能亲眼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未能参与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但他们为这片土地、为这场革命付出的鲜血和生命,依然深深铭刻在川陕大地上。

数十年后,人们依旧会在巴山的深秋,看到那片如血的红叶,想起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为了信念与理想英勇奋战的游击队员们。

今天,巴山游击队的纪念馆依然伫立在南江雾山景区,那里陈列着当年游击队员们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用品,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艰苦与伟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1 阅读:94
冰香阅览娱乐

冰香阅览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