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的文章主要有四条线索。
第一,两岸关系。
大家知道,2月14日下午一艘大陆渔船在被台湾方面追赶时发生了翻船,导致两人死亡。
现在,根据我们最新获知的消息,这艘渔船是被台湾方面撞翻的,那么这件事的性质将完全不一样。
在大陆公务船已经开始对台湾方面的船只实施登船检查的情况下,这一消息无论是对蔡英文还是赖清德都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520之后,赖清德将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21日,美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和几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国会议员组成的代表团已经抵达台湾地区,并分别在今天上午10时和11时会见了蔡英文和赖清德。
截稿前,台湾方面还没有传出和会面内容有关的消息,所以双方具体的会谈内容无从得知,但最大的基调其实已经有了。
第三,中国外长已经结束了参加第六十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行程,并开始了对几个欧洲国家的访问。21日,我国外长抵达了法国,并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面。
其实,去年慕尼黑安全会议行程结束后,我国外长也曾顺便对几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区别是,去年法国是第一站,今年则是最后一站。
去年王毅的访问为3月底马克龙访华做了铺垫,那今年的访问又会解决什么问题?
第四,后天就是俄乌战争两周年了,对于俄乌战争,其实也有了一个整体的反思机会和空间。
碍于篇幅原因,这部分内容估计不会太多,朋友们如果对俄乌战争两周年整体的反思,以及俄乌战争的底层逻辑、未来的走向和历史背后更加深刻的思考感兴趣。
想了解普京到底在想什么?俄罗斯人到底在想什么?普京与苏联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普京为什么不认可乌克兰?普京对列宁和斯大林的态度如何?以及俄乌战争对欧洲、对整个世界局势会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欢迎各位在24日晚8时来到直播间,我们会邀请一批大咖嘉宾进行权威解构和透视。当然,除了俄乌战争,直播还会穿插一些对今年整个中国经济的预测。
言归正传,我们首先来看两岸关系。
中国大陆的渔船现在不光是被驱赶,而且还受到了撞击。坦率地讲,涉及到撞击这件事的性质就不一样了,这牵扯到台湾有关方面在执法时的问题。
其实,台湾方面驱赶大陆渔船的行为本身就已经说明他们粗暴,和中国大陆那种人情的温暖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大陆方面给他们搭帐篷、送饭、送水的情况下,他们驱赶本就不对,再加上撞击的情况,性质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有渔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方面只是驱赶是不会翻船的,最多就开得快一点,而且“快艇”意思就是能开得快,如果因为开得快就翻船,逻辑上根本就说不通,因此翻船的捕鱼快艇是被撞击才翻的。
翻船导致4人落海,其中两人死亡,这是以两条人命为代价。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大陆当前的动作做得非常好,是果断出手,就像佩洛西执意窜访台湾地区后,大陆的军舰、飞机立即出动。
本来所谓的“台海中线”就不存在,我们也不承认,而现在台湾当局所谓的专属经济区和海域也是同理。
我一直强调,厦门到金门很近,甚至最近的距离就1.8公里,两公里都不到。国际法规定,12海里以外才是公海,而两岸本就不受国际法约束,更何况1.8公里的距离根本就谈不上所谓的“专属经济区”。
所以,如果不从两岸一家亲的角度出发,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局势只会越来越激化。
这件事对于中国来说,首先是坏事,因为我们付出了两条人命的代价,但从战略和策略角度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再进一步。
而从未来的两岸关系,以及大陆、台湾地区和美国三方的关系来说,本来三方的关系就已经非常错综复杂了,尤其今年5月20日赖清德就要上任,这无疑会使三方的关系更加混乱。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台湾内部这几天就这一事件发出的舆论称,中国大陆的快速渔艇被台湾有关方面撞沉这件事对赖清德是一大挑战。
从1月13日之后,两岸关系从表面看上去还是风平浪静,但这件事发生后,似乎又起波澜。
老实说,这件事其实可大可小,如果台湾方面面对中国公务船只未来采取的执法行动相安无事,那就可以继承事实,但如果要采取行动那就是恶意挑衅,那520之前两岸关系可能就会比较动荡。
就目前来看,大陆方面还算比较克制,只是动用公务船只进行例行公务检查,但下一步的行动呢?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无独有偶,偏偏是这时候美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带领两名共和党和两名民主党议员到了台湾。
上文提到过,有关加拉格尔与蔡英文和赖清德会面的具体内容,到目前还没消息,可能到今天晚间才会有消息流出,因为台湾当局肯定要筛选一些敏感的内容,但大概内容无非就这几条。
美国所谓的“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其实就是一个刻意反共反华的机构,虽然它在美国国会内部没有行政权力,但它有设立议题的权力。
在特别委员会里,议员可以设立、炒作、蛊惑或煽动国会众议院通过某项决议,这项决议甚至可以提到参议院继续通过。这对美国的白宫、五角大楼等行政机关来说构成很大的压力,假设行政机关也正有此意,想必还会构成重大影响。
所以,一是我们不用过于关注和担心特别委员会目前的动作,因为它没有行政权力;二是我们仍需关注其背后的动机,因为它有设置议题的权力,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的影响。
此前我曾提过,“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的年纪不大,只有39岁,而且他是学冷战史出身,所以他对共产党可以说充满了偏见。
但问题在于,2023年年底加拉格尔宣布,2024年将不再寻求连任国会议员。换句话说,加拉格尔也不会再连任“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的主席之位。
所以,有着明显反华反共标签的加拉格尔,将在今年年底从美国国会山消失。
那么在他消失之后,其未来的人生使命和计划到底是什么?我们拭目以待。但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便主席换人,“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也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关注。
对于此次加拉格尔及代表团赴台访问,我估计今天上午(2月22日)主要是收集蔡英文和赖清德的意见,便于他们回到华盛顿后设立或提出一些议题,从而对美国的行政部门构成影响,继而影响美国对华对台的政策。
其中,对台军售毫无疑问是主要议题之一,另外可能还会有一些昏招出台,这就涉及到今天上午蔡英文和赖清德分别与加拉格尔及代表团的会谈情况。
当然,这只是一个孤立现象。距离1月1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只过去40天不到,期间还经历了春节,所以满打满算工作日大概只有30几天。
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美国已派出三波政界人士前往台湾地区。
首先第一波在台选次日,当时前往台湾地区的有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
而在他们回到美国后,向拜登禀报了什么,截至目前还不得而知,美国媒体以及各大智库
可以说是讳莫如深。
此前我一再说过,一个国家政府越是讳莫如深,说明背后越有料。
其次第二波是在春节前,美国国会派出了一个议员代表团;如今这次便是第三波,只不过其中有加拉格尔,他身上反华反共、亲台友台的标签更引人关注。
有关这个话题,后续有任何消息,我也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做出解构,欢迎大家持续关注“邱震海”公众号。
接下来再来谈谈第三个话题,即我国外长在参加完慕尼黑安全会议后,顺访欧洲国家。
实际上,顺访欧洲在过去已有传统。去年我国外长在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前后,顺访了四个欧洲国家,分别是法国、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
而今年我国外长在结束慕尼黑安全会议行程后,顺访了西班牙、法国这两个欧洲国家。
不难发现,在最近一年尤其是后半年里,欧洲的对华政策趋于敌意,中欧关系面临着比较动荡的局面。
据媒体报道,中国前副外长在参加完本次慕尼黑安全会议后表示:“本次会议对中国的关注在减少......”
一方面,这受到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的影响;另一方面,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对华政策已经不是欧盟的第一选项,中国在欧盟的地位在下降......”
坦率来讲,欧盟的对华重视在下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欧盟的对华敌意在上升。造成这个敌意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俄乌战争、欧盟的意识形态以及其内部的右翼民粹,还有去年下半年发生的电动车风波等。
从这意义上说,我国外长对两个欧盟的主要国家进行访问,没有坏处。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顺访的最后一站是法国,去年法国是第一站。由此可见,中国对中法关系的高度重视,中国还是希望法国能够在欧盟发挥一个比较好的作用。
无独有偶,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此前在一场相关的座谈会上,我国外长高度评价了中法关系,称“中法民心相通”等。
当时我评价说,如果把这个用于双边关系的赞美用到人际关系上,那几乎就是对一个美人的赞誉,也是妥妥的心心相印的关系。
此外,中国一直非常赞赏法国的独立自主,相对欧盟内部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中国对马克龙提出的“战略自主性”依然抱有期待。
虽然坦率来讲,马克龙在其第二任期内受国内牵制较多,因此他的“战略自主性”能发挥的余地相对较少,但中国方面还是很看重的。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观察今年的中欧关系能否回暖,虽然不一定谈得上柳暗花明,但我们还是要对马克龙寄予一定的期待。
目前,俄乌战争来到两周年之际,虽然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我相信欧盟内部会纪念和反思。
在这过程中,中欧之间其实是可以有一些共同作为的,只是不知道欧洲方面会不会做这方面的探索。
两年前,在俄乌战争爆发后,香港全球化中心组织了一些中欧之间重要智囊的对话,给予大家战略上的思考空间,以达到战略创新或战略干预。也许在未来,香港全球化中心还可以再次扮演类似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