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里,一座不起眼的养老院中,89岁的于淑珍正轻轻哼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恍惚间仿佛回到1958年的天津国棉三厂——那个18岁的纺织女工,正站在工厂广播站的话筒前,用清亮的嗓音唤醒整个车间的清晨。
1949年的天津码头,11岁的于淑珍带着三个弟妹,看惯了父亲在货船与家之间往返的疲惫身影。作为家中长女,她早早就学会了踩着板凳煮粥、蹲在河边捶打全家人的衣裳。生活的重担让这个爱唱歌的姑娘,只能把车间的机器轰鸣当作伴奏。
转机出现在1958年那个闷热的午后。天津歌舞团下基层慰问演出时,团长偶然听见正在食堂打饭的于淑珍哼唱《我的祖国》。一周后,21岁的纺织女工抱着装满劳保用品的布包,战战兢兢推开歌舞团的大门——那里等待她的,是人生第一堂正规声乐课。
1965年的婚礼简单得近乎寒酸:两张单人床拼成婚床,印着“劳动模范”的搪瓷缸就是最贵重的嫁妆。丈夫老赵是歌舞团的笛子手,为了支持妻子事业,这个七尺男儿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当大儿子早产时,他红着眼眶对于淑珍说:“团里在筹备全国巡演,你不能缺席。”
最艰难的日子在1970年代。于淑珍随团赴边疆慰问演出,丈夫带着高烧的小女儿追到火车站,硬是在列车开动前五分钟把退烧针送到她手里。列车启动时,这个从不叫苦的男人追着火车喊:“放心唱,家里有我!”
2000年的深秋,62岁的于淑珍默默收拾好办公室的私人物品。退休仪式上,她笑着婉拒了文化局的返聘邀请:“该给年轻人腾位置了。”谁也没想到,两年后她带着老伴搬进了养老院。
这个决定在家族掀起轩然大波。大儿子驱车八小时从北京赶来:“妈,您这是打我们脸啊!”女儿急得直抹眼泪:“外人该说我们不孝了。”老赵却抽着旱烟袋,把房产证塞进行李箱:“你妈盼这天很久了。”
如今的养老院活动室,每周三下午都会传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于淑珍被老伙伴们推举为“艺术指导”,94岁的京剧票友老李逢人就说:“能和于老师搭伙,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唱!”
她的房间挂满泛黄的照片:1978年全国文代会与郭兰英的合影、1985年央视春晚的后台留念、1999年携全家游长城的全家福。最醒目的位置摆着去年重阳节,重孙们围着她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视频截图。
从纺织女工到人民艺术家,从四孩母亲到养老院的“百灵鸟”,于淑珍用86载光阴诠释着:所谓传奇,不过是把平凡日子过成诗。当记者问及是否遗憾子女不能常伴身边,她指着窗外晾晒的被褥笑道:“你看这太阳,离得远才暖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