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TWS蓝牙耳挂——DC评iFi 悦尔法GO Pod

耳机美学 2023-12-13 21:40:52

你,有多久没用过数码相机了?随着智能手机拍照性能的日益强大,卡片机的存在意义越来越尴尬。原因说来也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而言,手机的拍照性能已经完全足够日常使用了,而有更专业的摄影需求的玩家,则往往会选择单反和微单等专业摄影器材。因此,卡片机还是那个卡片机,但是由于它越来越无法满足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式微也是大势所趋。然而,如果你了解相机市场的话,你也一定会觉察到这两年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就是诸如富士的X100系列和理光GR系列这些大底卡片机似乎又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价格甚至在一路疯涨。原因依然应该从用户需求的逻辑中去找,因为这样的高端卡片机能够拍出手机所难以企及的素质和味道,同时相比单反和微单又非常小巧便携,因此虽然小众,但无论是作为专业摄影师的备机,还是作为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扫街神器,都能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获得自己的忠实拥趸。

其实在商业世界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某种品类的产品由于无法满足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境遇江河日下。直到某款产品根据用户需求重构产品定位,使得产品真正能符合用户需要,改善用户的实际体验,从而一下子爆火获得成功。而HiFi领域的TWS蓝牙耳挂这一品类,在我看来同样站在这样的分岔路口。虽然这一类型的产品已经出现了几年时间了,但是似乎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像小尾巴产品一样如此普及,在烧友手上几乎人手一条。问题出在哪里?我想,还是以往的厂商没有定位清楚这一品类的用户究竟是哪一类人群,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在我的印象里,以往的蓝牙耳挂基本上集中在千元以内的价位区间,甚至五百元内的入门级别。由于成本限制,这样的蓝牙耳挂也只是能满足“把你的可换线有线耳机变成TWS耳机”这一基本需要,在解码和放大方面并不能给你的HiFi耳机足够的支持。但究竟是哪些人需要这样的产品?如果是普通用户要满足日常听歌需要,其实一款真无线蓝牙耳机对他而言多半是更好的选择,因此蓝牙耳挂的目标受众就应该是对音质表现挑剔的发烧友群体,他们不满足于消费级TWS耳机的声音素质,又想获得真无线耳机一般的便携性与易用性,那么理论上,蓝牙耳挂就应该是最好的选项。以往的蓝牙耳挂无法完全满足这些手里有着高端甚至旗舰级耳机的发烧友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需求不存在,如果有一款蓝牙耳挂,它能不惜成本地堆料,充分发挥出高端耳塞的真正实力,那么即便是售价远高于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同样态产品,因为它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也会最终获得成功。而iFi 悦尔法GO Pod就是这样的产品,得益于更进一步的蓝牙技术,超级紧凑的音频电路设计,把两部高品质蓝牙耳放集成到了耳挂的方寸之间,将蓝牙耳挂的声音素质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虽然它的售价高达2880元,但其声音在蓝牙耳挂里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对于那些拥有高端耳机的发烧友而言,这就是可以重新定义蓝牙耳挂产品逻辑,完美解决用户痛点的好产品。

这是一个为高端耳机发烧友而生的蓝牙耳挂。清晰了这个产品定位之后,iFi的产品设计就围绕着这个原则来进行打造。坦率说一开始我也没搞明白GO Pod为什么要搞那么大一个充电仓,既无法塞进裤兜,装进衣兜里也显臃肿,只能将其放进背包。但是只要你把手上的耳机插到GO Pod上,你就能瞬间明白这么大个充电仓的意义所在了。这么说吧,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定制私模相当硕大,而这是唯一一个能将我的私模放进去,然后将盖子顺利合上的充电仓了。大有大的好处,GO Pod的收纳盒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需要容纳各式各样的高端定制耳机,更何况它里面还藏了颗1500mAh的大容量电池,能够为耳挂提供总计30小时的续航时间,并支持10w的无线充电,向真无线耳机全面看齐。

除了大,充电仓有如首饰盒一般的造型也值得一说。上盖那多重切削出的几何立面造型很有iFi棱角分明的冷峻风格。充电仓开盖手感略显生涩,打开可以看到iFi 做了两个小补光灯在盒盖上,方便用户在黑夜里轻松取出、放回耳机,这一点要给个好评。

耳挂本体棱角分明、外观犀利,表面做了方便拿取的荔枝纹路,正面则是两块拉丝纹路的金属面板,上下两段式的布局配合金属纹路反射出的“X”形光斑,不知道大家觉得这个设计怎么样?我个人觉得考虑到其价位的话只能说高级感不足,外观设计还有进步的空间。

比起见仁见智的外观设计,GO Pod的实际使用体验给了我更多的惊喜。其连接手机的步骤与TWS耳机并无二致。耳挂部分柔软舒适,贴合度高,戴上之后没有任何不适,耳放标配降噪麦克风与触摸板,不仅能够通过轻触面板接打电话,切换歌曲,还可以唤醒语音助手进行各种操作。通话音质清晰,降噪效果也可圈可点,即便外界环境嘈杂,对面也可以听得一清二楚。至于语音聊天、游戏连麦等功能更是不在话下。一众TWS耳机能做到的事情,GO Pod亦能手到擒来,更别说防尘防水、单侧连接等基本操作。

为了兼顾充足的续航时间与充沛的驱动力,GO Pod会主动检测各式耳机的阻抗,用以匹配出相对合适的输出功率。但这个过程只有在充电仓内才能完成,更换耳机后请记得先将它们放回电池仓,匹配一下后再进行聆听。

现在,你就可以开始愉快地享受音乐了。可以说,声音才是GO Pod最大的亮点。以往的蓝牙耳挂由于成本与体积的限制,无法容纳过于复杂的架构,因此单靠蓝牙芯片大包大揽解码放大的效果并不好。相比丢失掉的声音细节,连接动铁耳塞时那萦绕在耳边的底噪更无法令人接受。而控制底噪则是GO Pod的拿手好戏。单就声音背景的纯净度而言,这副蓝牙耳挂完全可以跟同价位的播放器一较高下。当乐曲中的弱音、泛音向周围空间弥散开来时,能感受到声音自然而然地产生混响、逐渐衰弱,直至与背景融为一体。期间并不会受到干扰,也不会掺进任何杂质,更不会有空间扭曲变化的感觉。如果你的耳机足够给力,捕捉到这些与声场、背景相关的声音细节更是轻而易举。动圈耳机自不必说,就算是动铁耳机也无需担心会听到什么底噪。可能在极致的高频延伸与背景的通透感上,GO Pod对比更高端的播放器会被拉开一点点差距。但是在蓝牙耳挂,甚至是蓝牙耳放和小尾巴这个范围内,它已经做得足够出类拔萃。

蓝牙设备的另一个毛病是,由于需要对音源进行二次编码/解码,以及蓝牙传输对码率的限制,导致其中的信息量在转换与传输的过程中损耗掉了不少。所以如果不添加任何修饰,听起来就会感觉声场扁平,高频干涩。因此,绝多大数蓝牙耳挂甚至解码耳放都会选择把高低频调节的柔和一些,让低频下潜不那么深,高频的延伸再收敛一些,导致听起来软软的,放不开。而GO Pod则是我听过这么多蓝牙设备当中,非常不“蓝牙”的一款。首先,它的低频下潜相当有力,凝聚、且能量感比较足。响应也还算迅速,除了个别极端情况,并没有明显拖泥带水的感觉。其次,GO Pod也并没有试图去柔化,亦或是加强声音结项的线条感,总体上还是属于中正的风格,既不显凌厉,也不致软糯。对音色亦没有做过多少修饰,可以用扎实、稳定来形容,驱动力和控制力都表现得可圈可点。耳机本身是什么声,接到它身上就出什么声,哪怕是搭配一些味道浓郁的耳机,GO Pod也会把它们身上的特点发挥出来,不打丁点儿折扣。

当然,蓝牙传输毕竟存在损耗,GO Pod针对声音细节的还原能力与极限响应速度,大抵相当于一两千元这个档次的小尾巴,当乐器多、节奏快、录音质量不好的时候,弱音细节还是会显得有点糊,再就是极高频延伸实在上不去了,对比有线前端会欠缺一点空气感,但是应对大多数音乐题材已然足够。其实我觉得不必过于纠结蓝牙耳挂的极限素质,毕竟它只是外出和休闲时刻的方便之选,为有线HiFi耳机补足了一定的易用性。而GO Pod在它们当中,已经是实力最强的存在,甚至能够比肩一些蓝牙颈挂、蓝牙耳放这类更偏向于追求音质的方案,其高规格的堆料与完整架构的硬件设计功不可没。

一直以来,HiFi厂家选用的蓝牙方案总是会比大众消费市场慢上半拍,所以HiFi蓝牙耳机往往可以做出相比消费级TWS耳机高人一等的声音素质,但是由于在支持的格式与传输协议上略逊一筹,差距始终没有拉得足够开。而这次GO Pod终于用上了支持蓝牙5.2协议的高通QCC5144蓝牙芯片,功耗更低,连接也更稳定,尤其是这颗芯片搭载最新的骁龙畅听技术,能够将LDAC格式的传输码流跑满990kbps,业已超过绝大多数流媒体的常用码率。这意味着蓝牙编码不再是有损压缩过程,无损压缩会使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如果音源设备同样支持骁龙畅听技术,那么就能达到990kbps的LDAC传输。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量,实现近乎无损的传输效果。要知道很多支持LDAC的蓝牙耳机都跑不到990kbps,而稳定充沛的传输码流对于HiFi级的蓝牙耳机异常重要,这也是GO Pod音质表现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把解码耳放上的整套滤波整形技术搬过来,便可大幅度提升蓝牙耳放的音质下限。所以便有了这颗来自CirrusLogic的解码芯片,鉴于他们在售的32bit解码芯片仅有CS43198与CS43131,且唯独CS43131集成了耳放模块,所以我估计这颗MasterHiFi DAC就是备受好评的CS43131的定制版本。且在一系列专业音频电容与高精度时钟的加持下,配合上平衡输出降低串扰,使得GO Pod的声音素质得到了充分保障。而这样的电路板GO Pod身上总共有两颗,也就造就了GO Pod成本的高企。

正如我一直强调的,GO Pod就是为高端耳机而生。而最近,基于这样的产品定位,iFi也联合多个优秀的耳机品牌的多个高端型号,推出了价格实惠的“GO Pod + HiFi耳塞”套装。我看了一下,套装包括Meze的Advar和Rai Penta、64AUDIO的U4S,以及Weststone的MACH60等,都是定价五千元以上妥妥的高端型号,涵盖动圈,多动铁、圈铁等多个品类,声音特点囊括流行、古典、监听等各类风格,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我尽可能集齐了这几款耳机,在介绍这些颇为实惠且省时省心的官方套装搭配的同时,力求对GO Pod得到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开头的耳机自然要选自己最熟悉的Meze Advar。我也曾经做过它的评测分享,对其靓丽的音色赞许有佳。如今搭配GO Pod,它的音色依旧华丽动人,在表现钢琴声时,既可以聆听到琴箱之中传出的共鸣,也能感受到琴弦震颤时缓缓消散的余韵。作为动圈, Advar完整流畅的三频衔接,浑圆立体的声场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至少这副蓝牙耳挂,并不会成为限制Advar的短板。

如何处理好圈铁耳机一直是所有前端面临的难题,并不是因为它吃推力,而是需要兼顾动圈与动铁的不同驱动特性,做好对电流和电压的精确控制。GO Pod在这方面算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Meze Rai Penta作为一副5单元的圈铁耳机,音色与Advar一脉相承,都是那种偏明亮的风格。但它却展示得更为张扬,结项更大,更有力量感,动铁的加入为耳机带来了明晰的线条感,照比Advar听起来更爽,更有进攻性。GO Pod同样勾勒出了这种爽快感,低频下得去,高频上得来,中频凝实而有力,除了极高频差一丢丢,其他频段基本无可挑剔。整个声场也不存在怪异的拉伸感,虽然被结项撑的比较饱满,但形体还算浑圆规整。人声照比Advar更贴耳了一些,变得不再克制,洋溢着些许的倾诉感,配合上本就甜美的音色,听女声绝对是一把好手。

相比Meze偏清亮,强调规整性的欧式风格,64AUDIO家的耳机更偏重乐感与氛围感的演绎。无论哪个频段,U4S都更具肉感,结项更大,基音、各种共鸣以及泛音驻留在空中的时间更长,高频也更为空灵,开阔。突出音乐的律动感,使其天生就富有饱满、热情的风味。有点像刚从一家摆着钢琴的传统西餐厅走出来,转身走进了一家邀请了乐队驻唱的酒吧,从严肃、高雅,一下子变成了纵情快活。而纵使U4S是一副相对听感丰满的塞子,64AUDIO也会将声音细节刻画的十分清晰、到位。所以一众发烧友才会对64家的声音风格情有独钟。GO Pod在驱动U4S时,动态表现与解析力都表现得可圈可点,纵使遇上快节奏的流行音乐,也并没有糊掉的现象发生,Tia开放式单元所展现出悠扬、华丽的高频也同样有令人爽到。这副蓝牙耳挂的驱动力与控制力可见一斑。

Weststone的MACH60同样是一副颇具美式风格的耳塞,只不过从流行摇滚转换成了爵士、蓝调。依旧是大结项,强乐感的味道,但与64AUDIO U4S的区别在于MACH60的结项边缘明显更为克制,并不是彻底的放开,而是往回收了一收,有一个相对明显的边界感。中低频的音色比U4S薄了一丢丢,稍微清亮了一些,但整体还是美式偏厚实的风格,在演绎萨克斯等美式乐器时,能带来更悠然、明亮的感觉。人声是Weststone的看家本事,醇厚的音色拿捏得恰到好处,确保气息向下沉,足够稳定,扎实,这样人声听起来就相当的有感情。GO Pod也是把这种富有感染力的人声完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一览“老西石”的风骨。而且即便是这样的冷门插针,iFi也是专门做了适配的款式可供选择。

以上4副塞子,在GO Pod上的表现不仅完美地表现出了它们各自的风格,也将耳机本身的素质也发挥到九成往上。这对一台蓝牙设备来说,已经相当不易。对于手上拥有高端耳塞的发烧友,如果想要随时随地毫无束缚地得到绝佳的音质体验,iFi GO Pod几乎是你目前唯一的选择。毕竟市面上主打HiFi的真无线耳机就那么几款,还不一定找得到自己心仪的声音,而最讨自己喜欢的有线耳机,不就在身边么?从精挑细选变成了私人定制,享受高品质的无线HiFi,一副GO Pod即可。

P.S.这几款官方套装的购买方式我也放在文章下方了,相比单独购买优惠力度大,性价比很高,小伙伴们可以按需购买。

0 阅读:1

耳机美学

简介:品评器材,交流发烧心得,探索HiFi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