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有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以及书法双璧等等这些前贤留下的不朽书迹,但是依然有人不断探究书法的最高境界,并且有人还真总结出书法的最高境界标准,然而说出来却令人大跌眼镜。
一位“伟人思想与智慧研究专家”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书法,他说书法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就是写完以后自己认识,别人也认识;第二种境界就是写完之后自己认识,别人不认识;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就是写完之后不但别人不认识,自己也不认识。
并且还以某位书法大家为例,说起写完作品之后,如果不对照上下文,他也认不出自己写的字。
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毕竟想写出大家都认识并且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字并不容易,但是想要写完之后谁都不认识那还是有技巧可寻的。
这种理论不出意外的引起了热议,原来人们苦苦追求的书法最高境界居然比小二涂鸦都简单,果然是大道至简啊!
其实当代很多书法家都表达过近似的观点,但是与这位专家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别,比如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就曾说过,书法是一种艺术,是艺术就有很丰富的展现形式,不一定非得让人认识才是书法,很多草书作品大家也不认识,但是并不妨碍它是好的书法作品。
从张旭光先生的观点可以看出,他认为书法不一定以能否识读为绝对标准,但是他并没有说不能识读就是最高境界,好的书法就该难以识读。
当今确实有一类书法牺牲了文字的可识读性,并且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的普遍认可,比如王冬龄先生的“乱书”,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乱书”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书法该有的面貌。
过于偏激的理论会对民众产生极大的误导,希望这位专家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不要来搅和本已混乱不堪的书法了。
回到文章的主题,到底什么样的书法才是最高境界?那一定是充满情感的不意书而书的佳作,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傅山的《哭子书》,这两幅作品都是在作者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并不是为了写几个字宣泄一下情绪,而是为了写一篇与情绪有关的文章来寄托哀思。
这种作品情绪饱满,节奏跌宕,书写自然,没有任何刻意的设计,完全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底铸就了不朽的佳作。
今人还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显然是很难的,毕竟古今书法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古人宣泄情绪习惯奋笔疾书,而今人则更习惯一个牌局、一顿酒局、一通电话,即便想写点什么大概率也是需要一个键盘而非笔墨。
将书法能否识读当成最高境界标准是非常片面且有失专业的,今人想要追求书法的最高境界也缺少环境支持,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不朽的经典,我们应该珍惜,应该认真的继承和发扬,任何试图用偏激的方式左右书法发展的观点,都将遭到历史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