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与大自然对抗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力量是很渺小的,于是就产生了两种信仰,一种是对天地万物的崇拜,一种是对祖先的信仰,当然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屈服,上古文明以及很多古老的节日大多来源于此。
在古人的思想中,我们的先人就像土地爷一样,有着同等的力量。只不过土地爷庇护一方百姓,因格局大而被广泛祭拜。但是我们的先人只庇护子孙后代,也只接受子孙的祭拜,所以先人的力量越强大,子孙就越容易富裕。
人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之中,有什么样的气,就有什么样的人。房子里的气息决定着家人的状态,所以古人最重视房子的“藏风聚气”作用。那么我们的先人居住在地表之下的水土之中,所以此地水土决定着先人的状态,影响着子孙后代的变化。
如果说房子影响着家人的变化,先人居住的“房子”则影响着一个家族的变化。所以古人在给先人“盖房子”的时候,除了周围的环境之外,土质也是至关重要的。老话说:坟头九两土,子孙辈辈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选择土质的。
土质有什么意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有什么样的人。所以早在远古时期,神农氏就亲自尝百草,饮百泉,以确定当地的土质状态。在《淮南子》中记载:尝百草之滋味,饮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也就是通过饮用当地的泉水,来确定土质的好坏。因为水是从土中出来的,凝聚着此时此地大自然的力量。比如有些地方的土中缺碘,当地人就容易出现“大脖子”。如果土中缺“硒”,则容易产生“瘤”等,所以神农氏饮百泉,就是确定某个地方是否适合人们居住。
神农氏的尝水之法也被后人纷纷效仿,比如《地理大全》中有一段描述:夫水旺在子,夜半子时,先以它水净口,随四时,吸四方气,再吹人水,后尝八口,试之久矣,滋味能辨。意思就是在子时水旺之时尝水,以验其水土。
那么先人居住在土中,所以周围的水土决定着先人的力量,先人的力量影响着子孙的状态。因此古人在给先人寻找居住之地时,首先要“相土”,其目的就是给先人寻找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如何相土?
既然水从土中出,所以水中凝结着土的力量,于是先要饮用泉水。书云:水初饮香,再饮甜者,必有大地。初饮甜,再饮淡,大地恐为它用。含唇似辣,主出武贵。开口似苦,岂有贤豪。吐出酸碱,定为神庙。若醒气在牙,则为铁矿铜山。
人们通过水的特点来判断一个大环境的土质,然后寻找一个好的小环境,深挖数米,取出地下之土,并通过土的颜色以及气息来辨别土的特点。书云:若其味自然袭人,如有一股清香,人人五脏与人调和,如芝兰参岑,扑鼻可爱者,贵穴也。
而土的颜色也要以正色为好,正色也就黄,是土原本的颜色,黑土则不好。除了判断土的颜色以及特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观看地下的气息。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挖一个一尺二寸的小土坑,将挖出来的土碾碎,再填进去以地平为准,不压实。
等到第二天去看,如果坑中之土隆起,则代表此地气旺。如果凹陷下去,那就意味着这个地点无气,即便是周围的环境好也没用了。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来判断,其中有一种就是通过称土的重量来判断土质,也就是取一块一寸见方的土块,称其重量,如果在九两以上,则代表此地吉祥。如果重量还不到四两,也就意味着不好。所以坟头九两土,指的是一寸土的重量。
古人还用斗来秤土,一斗土以十斤为上等,七斤以下为下等。意思就是土的质量越高,代表着此地越好。当然好的土质还要结合外在的环境,两者同等的重要。就算外在的环境再好,如果下面的土质不好,那也是枉然。
这就像人们居住的房子一样,外面的环境再好,如果房子里面的环境和气场不好,也就不好了。因为人是居住在房子里面的,就像先人是居住的土中的,所以土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用户11xxx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