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刘强东、俞敏洪等很多名人,在谈及毕业生时,都曾建议他们优先去大城市看看。因为那里的信息更通畅、人们的思维更开阔,无论工作还是平常,包容性更高。
现在除了北上广以外,还增添了很多“新一线城市”,例如杭州、苏州、成都等。作为外来人流入的地方,这些城市确实要比小地方有更多包容度。但是少数群体也感受到了不友好。
苏州某企业不招河南人,其他一些用人单位也出现裁员现象
河南原本是底蕴很深、颇具文化背景的省份,在保护和宣传传统方面,也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但是,有句谚语讲的很真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大家应该能发现,越是人口多的地方,往往各种不同素养的人就体现出参差。某村“抢药材”的事件,让不少老乡感到抹黑,却又无可奈何。
(网络图片,非涉事方)
但是,如果殃及无辜,那就有歧视的意味了。苏州某企业,HR在招录过程中,还没见面先在网上问对方是哪里人。得知河南以后便拒绝了。
在追问之下,人事员说领导提前告知,不招那里的员工。后来对方进行了投诉。其实,笔者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类似的情况可不仅是这一家。
除了招聘时拒之门外,其他城市的一些用人单位,在“抢药材”事件以后,也出现了面向河南员工的裁员现象。
任何地方都有好员工和坏员工,如果做事或人品不行,可以辞退。但是倘若根据户籍来决定,未免显得狭隘和不公平。可是后续这家公司解释以后,有不少网友却持认同的态度。
网友替老板抱不平:人家凭啥不能决定
有人联系到苏州这家公司,人事工作人员说的很直接:HR负责帮助其他部门的领导招录下属,对方讲明不招这类,就算让应聘者过来面试也不会录用。说实话却被看成歧视,那我们无话可说。
公司的老板也表示,这是部门负责人的用人习惯而已。这样的回复表面上看是推脱以企业为代表的责任,但实际上职场人应该能听出,他是认同和默许部门主管这种条件的。
看一下评论区,很多网友替老板抱不平:人家自己的公司,凭啥不能决定招聘谁、不招谁?提前告知以免双方浪费时间,难道非要把应聘者折腾过来再告诉“等通知”吗?
还有过来人认为,举报者和负责初筛的HR其实都不成熟。前者可能还是学生思维,认为求职理应“一视同仁”。后者则太单纯,可能没有吃过职场上的亏,不懂得防备。
现实中,不光是户籍,婚姻情况、家庭背景、学历等方面,都存在无形的应聘门槛。每个企业有各自的习惯,不想招某一类人,成熟的HR不会直说。
一旦直接告知,既显得不礼貌也可能让应聘者抓住把柄进行投诉。学生思维的角度,到处都应该讲道理;真实世界哪里有那么多道理。找工作的人太多了,对方不缺这一个。
受过高等教育的河南毕业生,往往素质较高
说起户籍上的歧视,很多来自东北的朋友,估计也能略懂河南人的感受。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中,一个被视为粗鲁、一个被认为狡诈。
但有时候,大家看到一些现象,也感到很无奈;有些行为确实更频繁地出现在老乡的身上。这使得原本人品好、素质高的东北人、河南人,出门在外也受到别样的眼光。
是很典型的“吃瓜捞”。笔者在北京工作时,周围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个人感受是,同为河南的员工,差异非常大。有人确实心机重、特别爱使坏。
也有人热情友好、可以交心,甚至主动帮助你分析别人的“心机”,提醒你懂得工作留痕。从个人经历的总结来说,笔者发现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河南毕业生,往往素质高。
或许是从小竞争激烈,所以让他们早就学会了凡事留心眼。但是,有心眼不等于“使坏”,最终还是要看人格品性,而不是因为户籍原因就随便下定义。
同时,这大概也反映出,接受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力。虽然高校筛选的是学习成绩,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也是无形的教化。教育使人更懂得礼义廉耻,使人能够看清自己身上的缺点并面对和改正。
【话题】你如何看待这家公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