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上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所谈论的话题无外乎三个:拐弯抹角的炫耀自己,添油加醋的贬低别人以及相互窥探的搬弄是非。
——《百年孤独》
圣德寺白塔
圣德寺白塔坐落在简阳城南一公里处,是我国百座佛塔里四川两处之一。由于塔体涂白垩粉呈白色改称“白塔”,圣德寺塔的建立是从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年-879年)的古圣德寺开始。

圣德寺塔远景
在唐代,古圣德寺分三重,进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等众多殿宇,其时有寺无塔。三百年后宋宁宗时,简州教谕张方、圣德寺僧人惠祖募资于寺内建塔,从庆元三年(1197年)夏开工,至嘉泰二年(1202年)秋竣工。
小知识:张方
张方(1150-1230 ),字义立,号亨泉子,四川资阳人。他曾任太常博士,魏了翁过嘉定(乐山)凌云寺时,与之唱和。其中“千古峨眉月,照我别离杯”一句,堪称妙语。

圣德寺白塔远景
圣德寺塔初名“圣因塔”,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一个叫何本贵的简阳人又站出来四处募捐,对圣音塔进行修缮,由于白塔高而险峻,维修时,采取了特殊方法:由第七级塔孔中,透出大木二根,刻以木齿,上置飞梯,维以坚绳,环围树高竹五十余秆,木数条,各长二十余丈,绕塔系竹以为栏干,仍于上下俱设绞车一轮,麻绳一条亦长二十余丈,拽取工料。在维修中,还增加了八只铁风铃,与原有的八只古铜铃相间悬挂。并在塔顶加置锡顶,重三十余斤。1966年,圣德寺毁但是塔留,1998年又重修一次,才保持如今的模样。时间和命运相当奇妙,先有寺无塔,后有塔无寺。

圣德寺塔正面
作为我国南宋时期砖石仿木结构高层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塔身外砖砌精致的仿木结构,塔身第三级四面共八座重檐抱厦,抱厦置于莲座上,第四层东面外壁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头像,第五层东面置匾额书“释迦舍利”四字。第七层东面当心间左右各立一小塔,第十层各面正中皆塑佛陀头像。

圣德寺塔正面
这座坐西向东,方形平面,高达37米,外表保留唐代遗风,且具有宋代特色,内有乾坤的白塔至今屹立在简阳地区,一塔凌云乃八景之一。清代邑人张崇璞有《一塔凌云》诗云:“峻级巍然耸巨观,书空彩笔蘸回澜。简池自此开文运,千仞云梯直上蟠。”

圣德寺塔侧面

圣德寺塔侧面
「塔内」贤劫千佛
佛教壁画
圣德寺塔塔内共四层,塔身剖面为双层结构,里层为塔心室,外层为厚壁,中间夹以回廊,砖石蹬道置于回廊中,梯级夹在塔壁内部,平行塔壁或者心室设置。中国建塔最初只有实心和狭窄的通道,随着技艺提高之后,走廊越来越宽。

圣德寺剖面图(部分)
各层塔饰仿制木结构,第二三层之间阶梯西北转角处有一屋形壁龛,内供观音菩萨一尊。这座砖仿小木作连圆形镂空藻井这种细节都有,实为别致难得。

卷云浮雕

小佛龛小木作
楼梯回廊上均有壁画,主以千佛题材为主,千佛作为佛教造像艺术中的重要题材,各地、历代均有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表现,构成佛教视觉艺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广大佛教徒日常顶礼膜拜的重要对象。千佛常常是修行者礼敬的对象,在佛经中往往以“十方诸佛”、“无量百千诸佛”等名称表示。也往往是信众行善事、积功德、发弘愿、勤修精进的见证。







千佛图和残缺佛教壁画
圣德寺白塔
简阳旧城区
在银桂广场坐10路公交车,半个钟到南门口站,来到了简阳旧城区,步行10分钟来到白塔(圣德寺塔)南门口站,有K1公交车到天府机场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