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史海小记
常言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我不会让我儿子学中文,我要让他当‘101%美国人’。”
谁敢想,这种话居然是在一个学富五车的教授嘴里说出来的!

一边享受着中国丰厚的资源和待遇,一边满心向美、崇洋媚外。
但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当他满心欢喜的踏入“伊甸园”时,殊不知“报应”也在来的路上。

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他宁愿放弃一切,也要前往美国?
而到了他理想的国家,又是否给了他想要的一切?

«——【·国内风光教授·】——»
话说崇洋媚外的不少,但说自己没有父母不是中国人的,徐思远是第一个。
徐思远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从小就争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学霸。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东北财经大学,在校期间,别人都在忙着谈恋爱、玩游戏,他倒好,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就差没抱着书睡了。
就靠着这一股子劲一路深造,又拿下了浙江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而那时的徐思远还未忘来时路。

毕业后,他又回到了母校任教,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深受喜爱和尊敬。

工作之余徐思远也没闲着,他潜心研究经济学领域的各种问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没几年,就和吴敬琏、吴晓波等这些经济学界的大腕儿齐名了。

不仅事业顺风顺水,徐思远的生活也是美滋滋的,在北京买了大房子,开着豪车,还娶了个温柔贤惠的老婆。
按理说,如果他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下去,那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如今走上这条不归路,要怪还得怪那场国际经济学会议。

«——【·一心“美国梦”·】——»
那时的徐思远已经在国内是很知名的存在了,他的地位和生活质量也是别人羡慕不已的。
但当他面对那些来自美国的学者和专家时,又向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看着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名贵的手表,谈吐间充满了自信和优越感,让他觉得自卑。
听着他们谈论美国的经济模式、教育体系和自由民主时,让他产生了自己怎么不是美国人的想法。

从这次会议结束后,徐思远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他开始频繁关注美国的各种信息,在网上搜索美国的生活、教育、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可他越了解就越向往,甚至在课堂上,也开始不自觉地向学生们夸赞美国,贬低中国。

这些言论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反感,可他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在面对网友的提问下,他可以说出“我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话。

就好像他非常厌恶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甚至觉得是中国耽误了他,如果不是在中国,他觉得自己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就在这种想法强烈产生时,他的妻子怀孕了,一时间他兴奋不已,觉得这是全家移民美国的最佳时机。

他想,一定要让孩子在美国出生,接受美国的教育,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于是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教授的职务,变卖了所有的资产,带着怀孕的资产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
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一去会让自己以及妻儿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国外狼狈人生·】——»
随着儿子的出生,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绿卡,但他似乎并没有过上所希望的理想生活。

在国内他颇有学历和学术的成就,可在美国谁认识他?又凭什么要认同他的成就?
他投出去的简历就像石沉大海,没有一所大学给他回复,找不到教职的徐思远,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找工作处处碰壁,那些美国的企业和机构,一看他是个中国人,要么直接拒绝,要么就找各种理由敷衍。

于是为了生计他开始去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当收入无法支撑生活时,又兼职送外卖、开出租车。

即便这样,徐思远还是认为美国是美好的,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反华言论,试图去讨好美国人。

他说着中国这不好那不好,吹嘘着自己来美国是最好的决定,可在美国人眼里,他就像一个小丑,美国人也根本不会买他的账。

不过他倒是收到了国人的唾沫,人人指责他是个“叛徒”,对他进行言语的抨击。
可他却依旧是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直到多年以后,他在美国过着连普通人都不如的生活,才让他不禁想起以前的功成名就,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起初他试图删除那些辱华言论,哭诉着自己的不如意,重新夸赞中国的好。
可在网友眼里全是他自己的咎由自取,无人同情,甚至觉得他如今的遭遇大快人心。

结语
靠着自己的一意孤行,不仅坑害了自己,还连累了下一代。
老话说做人还是不要忘本的好啊!
对此,你们又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金哲
虽然看着挺解气,但不是每个去美国的都混成这样也有卖国求荣的混的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