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来沉痛消息!网友泪目:14亿国人的“守护者”去世了

雅青说娱 2025-03-21 10:41:00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星闻爆料局

编辑|星闻爆料局

前言

战乱年代,辗转多地避难还能靠着自学上了大学。

天才一词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天赋。

但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我们才多了一份安全和守护。

如今,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让人不禁悲痛不已。

01

提起“保送”这个词,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并称“双北”的撒贝宁和何炅。

然而,放到现在,我们或许对此并不觉得稀奇。

毕竟,保送这种情况大家已经屡见不鲜。

可要放在上世纪40年代,保送无疑是对这个人才华与能力最大的肯定。

当时要说中国什么学校最好,清华北大肯定是还没有的。

众所周知,彼时由于战乱问题这两所学校迁至昆明后与另一所学校合并改名为西南联大。

可以说,这所学校汇集了当时中国所有顶尖的人才担任老师。

随便拎出来几个名字,比如胡适、朱自清这都是我们现在课本上的人物。

然而,当时没上过一天高中的李德平就被成功保送到了这所学校。

1944 年,对他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由于高中一天都没上过,他没能参加正常的高考,在这之前李德平是先进入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 。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修班的条件十分艰苦。

教室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桌椅破旧不堪,书本也常常是辗转借来的,纸张泛黄、字迹模糊。

但李德平丝毫不在意这些,他凭借着扎实的自学基础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并且十分优异的成绩,很快就脱颖而出,被保送到西南联大物理系,成为了一名正式生 。

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西南联大物理系那可是大师云集,汇聚了当时中国物理界的精英。

能进入这样的学府,跟随这些大师学习,李德平简直兴奋得要飞起来。

他不仅跟随名师学习物理知识,更有过人的天赋和努力。

正因如此,这才有了后来中国辐射防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李德平。

如今,他却再也不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了。

02

本月16日,李德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没听说过他的这个名字。

毕竟,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明星网红的一点小事就能掀起惊涛骇浪。

但像李德平先生这样为国家、为科学奉献一生的巨匠,在悄然离去后更应被大众知晓他留下的贡献。

然而,像李德平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都是秉持低调且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从那个动荡的年代走过来,深知国家的不易。

20 世纪50年代,中国的核工业就像一个刚刚起步的婴儿,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 。

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核工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在这种情况下,辐射防护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

但李德平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辐射防护对于核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深知,辐射防护是核工业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果不能做好辐射防护工作,核工业的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辐射防护领域的研究中。

决心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安全之路。

1950年,李德平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从助理研究员逐步成长为副研究员,并担任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 。

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物资匮乏,实验设备简陋,很多实验仪器都需要自己动手制作。

但李德平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

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62年,李德平参与创建了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辐射防护领域的核心力量。

这里就像一个辐射防护的 “智慧摇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

或许就像老话说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李德平正是打小就被科学勾起了无限的兴趣,才能一步步走到这样的高度。

03

小时候的李德平,就是个十足的 “好奇宝宝”,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

整天追着父亲问 “为什么”,父亲被他问得招架不住,索性给他订了《科学画报》。

这本杂志可不得了,很多知名科学家都是特约撰稿人,里面的内容新奇有趣,充满了新思想、新概念。

李德平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每期都盼着早点出版,一出版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本小小的杂志,为他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李德平就此对科学一门产生了兴趣。

殊不知,他的晚辈也完美继承了对科学感兴趣的基因。

李德平青年时期科研条件很艰苦,所有物品都来之不易,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所以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实验试剂与设备,如果遇到好用的材料与器材,那他便更为珍惜。

直到去世前,他对待身边的物品依然是这样的态度。

在李德平看来,喝完的水瓶、用完的纸箱、空掉的月饼盒等都是之后一定会用到的“宝贝”。

这些“宝贝”都被他收纳在一个房间里,等待被“启用”的那一天。

据李德平的女儿李应明女士回忆,小时候家里洗照片的暗箱便是父亲用鞋盒改造制作的。

自己和弟弟常常用这个鞋盒暗箱洗照片。

在李德平去世前,李应明女士的外孙女也经常收到来自曾外祖父的纯手工礼物。

她的外孙女号称自己是“破烂王”,仿佛是从李德平这里学到了“收藏”的精髓,总是舍不得扔掉自己不用的东西。

虽说,这位一身功勋的前辈离开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守护者”。

对此,我们怎能不伤心和难过?

不少网友对李德平的存在一直都深感安心,毕竟有他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国家的核事业安全。

如今,他的离去无疑使14亿中国人失去了“守护者”一般让人泪目。

但斯人已逝,可他的成就以及所付出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你们对此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百度百科】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0 阅读:24
雅青说娱

雅青说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