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感教育的秘诀,让孩子摆脱自卑,活出精彩人生

宝贝成长妙妙屋 2025-03-28 16:55:51

某天,在一家职场妈妈聚会中,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让孩子坐绿皮火车的经历:“我想她也得感受一下吃苦的滋味。”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众人的议论。

有的妈妈认同:“就是得让孩子吃点苦,才能长大!”也有妈妈不以为然:“现在还要孩子吃苦,不是舍本求末吗?”母亲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特别是涉及到所谓的“苦难教育”。

到底是要给孩子设定更高的目标,还是通过贫困来锻炼孩子成才?

正是在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场景中,我们来探讨今天的话题:配得感教育。

贫穷与自卑:来自家庭的隐形影响

说起贫穷,人们常常联想到物质上的匮乏,但实际上,贫穷带来的自卑感更为隐蔽却更为深远。

刘艳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刘艳的家庭并不贫困,但她的母亲却选择让她在节俭中成长,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刘艳的“吃苦耐劳”精神。

刘艳从小穿着大一码的衣服,少了一份适应自己的舒适。

每次吃饭,妈妈总是盯着她碗里的饭粒,要她“绝对不能浪费”。

这种紧绷的节俭教育,不仅没有让她更坚强,反而让她在成年后对物质产生了一种执拗的“廉价感”。

她总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东西,每次花了超过100元买衣服,就会陷入深深的不安和自责。

刘艳的故事:从节俭到自卑的成长之路

刘艳成年后搬到了大城市生活,尽管收入可观,她仍旧习惯性地缩衣食简,挑选低价的物品。

一件好看的衣服,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甚至认为那是商家在“坑钱”。

她会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比价,一旦发现买贵了,就会自责懊恼。

这样的习惯,让她不仅没有享受到物质生活的快乐,还常常陷入对价格的执着计较中。

曾有一次,她看中了一双鞋,价格标的是300元。

她在犹豫再三后还是咬牙买了下来。

回家一穿,却发现心里越来越不安,觉得花了那么多钱实在是不值。

她甚至开始责备自己的“奢侈”,并用节食来“惩罚”自己。

这种内心深处的“廉价感”,其实早在她童年时期,就已经被母亲的话语和行为深深种下。

如何避免“廉价感”: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贫穷的确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由此带来的自卑感。

北大才女李雪琴曾说过:“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里,牺牲感都特别重,可是这条鱼明明很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不好的那一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这种爱一旦变成“牺牲”,就会过于厚重,让孩子感觉自己欠了父母太多,进而产生深深的内疚感。

心理学上的镜映效应指出,孩子会模仿和内化父母的行为与态度。

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自信健康地成长,首先要学会爱自己,避免一味地节俭和“哭穷”。

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制定家庭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建立“配得感”。

有些父母会告诉孩子:你配得上一一等座,但目前我们形式上还不能实现商务座,这和你没有关系,而是我们的能力暂时不足。

这样的回答,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也让他们理解实现优越生活需要付出和努力。

配得感教育的实践:爱孩子,更要学会爱自己

配得感教育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理解并平等对待孩子。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给孩子花钱从不吝啬,但对自己却特别苛刻。

看看那位妈妈,她给儿子盛了20个饺子,给老公盛了30个,自己却因为馅不够,只包出十来个饺子,随便用面团凑合吃。

这种看似自我牺牲的行为,其影响其实不如我们想的那么正面。

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欠了父母太多,逐渐产生了深深的“廉价感”。

真正的配得感教育,需要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爱自己。

做个“自私”的妈妈其实并不是坏事。

一个90后的宝妈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她在给4岁的儿子削了一个芒果后,又拿出了一个巨型芒果给自己,体现了自我关爱的智慧。

结尾:真正的爱是尊重与自信的结合

家庭教育中的“配得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肯定。

当父母学会尊重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盲目地节俭和“牺牲”,孩子们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成长为自信、独立的人。

回到那个职场妈妈的聚会,同样的观点却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与其让孩子体验苦难,不如告诉他们:“我们值得更好!”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而充满希望。

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人生,而这份人生,需要父母智慧的爱和引导。

我们不仅要教孩子克服困难,更要教会他们:你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不仅因为你优秀,更是因为你值得。

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共同努力吧。

0 阅读:0
宝贝成长妙妙屋

宝贝成长妙妙屋

挖掘亲子游戏,让陪伴时刻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