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第十二讲:点睛之笔——对仗

嘤兀 2023-09-07 21:21:17

您有没有发现,《滕王阁序》读起来朗朗上口。

只是因为其字句优美吗?

只是因为其句式规整吗?

其实还有其“全篇对偶”和“音韵大体相对”等特点。

今天咱们就聊一聊《滕王阁序》第十二讲:点睛之笔——对仗!

现代人们关于对仗的知识和要求有大概的了解,却不是很深入,但是古人却有着几乎完整的,系统的,可以拿来就用的对仗规则。

您确定不直接拿来,在日后的写作中让大家眼前一亮吗?

对仗啊,有其基本的规则,咱们说其中的六大项:

1、字数相对。

2、字义相对。

3、平仄相对。

4、逢双必转。

5、一般以平音结尾。

6、偶数句的尾音,必须处于同一韵部,也叫韵脚。

(这里声明一下:因笔者水平有限,均以现代读音去解读,如在解释中有哪里不对,敬请指教。)

在《滕王阁序》中,前两点的“字数相对”和“字义相对”王勃能做到严格遵守。

但是后四点只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这就是《滕王阁序》“全篇对偶”和“音韵大体相对”的特点。

我们以第一段的前几句为例分析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我们先看句子之间的对仗,再说文章的对仗技巧。

先看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意思是:

以前这是豫章郡,现在这里叫做洪州。

我们先从前两个要求“字数”和“字义”去看:

1、字数都是四个字,没问题。

2、字义是该地区历史与现代的不同称谓,也没问题。

前两个要求没问题,再去看后面的四个要求: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在平仄对仗上是“仄平仄仄”对“平平平仄”,很显然这是不对的。

2、再看逢双必转,逢双必转的意思是,两个平音后面必须是仄音,或者两个仄音后面,必须是平音。很显然,这两句也是不对的。

3、看结尾是否为平音,很明显最后一个字也不是以平音结尾。

4、韵脚这块有点专业,咱们放在下一句去讲。

继续看下一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这两句的意思是:

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先看前两个要求字数和字义:

1、字数都是四个字,没问题。

2、字义是位置,也没问题。

再看后四个要求:

1、平仄上是“平平仄仄”和“仄平平平”,不对。

2、通过上一点得知,这句也没做到逢双必转。

3、最后一字以“平音”结尾,没问题。

4、韵脚没在同一韵部。

到这咱们得讲一讲韵脚了。

别看“洪都新府”的“府”和“地接衡庐”的“庐”发的都是韵母“u”,但是古人在划分韵脚的时候,却有着其更为细致的划分规则。

按照押韵的典范书籍《平水韵》的划分规则:先把数千个字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声部,再根据本声部内的字的发音进行韵部的划分。

所以有些字即使发音相似或相近,也不一定能分到同一韵部。

而“府”是仄音,“庐”是平音,在区分平仄音的时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同一韵部。

“府”属于仄声的上声七麌(yǔ)韵部:

与“府”字是同一韵部的有“鼓虎土户树补鲁”等。

“庐”属于平声的上平六鱼韵部:

与“庐”字是同一韵部的有“鱼初书居徐猪闾”等。

这样一说是不是就明白了“府”和“庐”不在同一韵部的原因。同时又有了新的疑问:

“庐”的同一韵部里面,好像有的发“u”有的发“ü”,这就涉及到古代发音和现代发音的区别了,这里就不过多延伸了。

再多说两句,大家都知道,汉语言一直在发展,所以为了应对其变化,2019年11月1日,国家语委颁布新的语言文字规范书籍《中华通韵》,根据该书划分,“府”和“庐”都属于乌音韵。

按照新的规则,“府”和“庐”就是准确的押韵。

再回到我们的文章之中。

通过前四句的内容,我们依稀能知道: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对仗的规则之下,遵守形式,却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根据内容的展开,适当使用。

规则让渡于内容的又一实证,就在下一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了上句中的“三江”和“五湖”,就要盲目地要求下一句也要对出数字,显然是死板的。

对仗的精彩,终究是回归到内容之中的。

这里的“三江”和“五湖”既是实指,又是虚指。其实都为说明南昌地理位置的险要——此地可以直接影响三江五湖等广袤地域。

脱离了文字的束缚,再去思考下一句对偶内容中的“蛮荆”和“瓯越”,就能进一步体现出南昌作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这何止是控制了大江大湖,还有千百年的局势稳定,人民安康。

这时候再看这个对仗,是不是精彩,叫绝?!

再回过头来看“襟”与“带”对“控”和“引”,像不像一位儒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份潇洒与把控,直到400年后的苏轼,才在赤壁怀古中重塑了那种感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了内容作为主旋律的对仗,更能展现出对仗的丰富多彩。

但对于王勃来说,还不够!

于是下一句,王勃就将对仗又拔高了一个台阶,那就是结构。

看最后一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句先写物,后写人。

以人对物,没问题。

而且是两个典故相对,典故对典故,更没问题!

第一个说的是龙泉剑和太阿剑的典故。

相传在豫章,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豫章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果然在豫章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第二个是徐孺和陈蕃的典故。

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

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这两句要是按照结构划分的话,这是典型的“总-分”结构。

两把名剑的故事对应“物华天宝”;徐孺和陈蕃的故事解释“人杰地灵”。

用论据论证论点。

这也是典型的结构相对。

在此之外,王勃还将对仗规则“反其道而行之”。

开始的时候说了,按对仗规则来说,应该是以平音结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王勃很多句子是以仄音结尾。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仄音结尾,让文章读起来感觉气息不停,句子之间更容易衔接,不然您试着读一读“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然后把这两句前后颠倒一下再读一读。

“控蛮荆而引瓯越,襟三江而带五湖。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不是气势立马就下来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王勃的对仗特点是:

不拘泥于形式,内容为主,形式多样,结构相对(也就是其句式特点)和巧用规则。

除了这些对仗的特点之外,他还巧用对仗,将对仗彻底融于文章之中,对出了情绪起伏,对出了起承转合,对出了流传千古。

再看《滕王阁序》!

七百余字,情绪饱满,在对偶中流露,在对偶中升华。

有“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惆怅;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壮志。

整篇文章,结构紧密,在对偶中展开,在对偶中过渡。

有“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中,滕王阁的雄伟壮丽;

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中,“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的无限快乐,也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的无尽悲伤。

全部行文,气势恢宏,在对偶中铿锵,在对偶中流传。

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明志;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

王勃真是将对仗吃得透透的,拿得稳稳的。

他不是不按照对仗的规则来写,而是巧妙运用,信手拈来。让灵活多变的对仗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文章。

这样的《滕王阁序》才能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百读不厌,不知不觉中,已经读了好多遍,已经读了上千年……

关注我,从传承经典中探寻文化之美。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7 阅读:1602
评论列表
  • 2023-09-17 18:56

    和王勃比较,现在的文人骚客是个屁。

    用户11xxx41 回复:
    虽然难听,但不过分,,以前那个朝代没有几个书圣大咖,现在?,是真的倒退了???
  • 2023-12-15 23:07

    [笑着哭][笑着哭]

    嘤兀 回复:
    [笑着哭][笑着哭]

嘤兀

简介:文化历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