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企业是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一座城市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企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打造的最适宜的产业环境和营商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后,“高质量发展”成为城市与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嘉宾商学认为,在时代浪潮中生长的卓越的企业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学习商学知识,更要提升自己的视野格局,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企业该走向哪里。
为此,嘉宾商学推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专栏,纪录时代下的城市与企业,带大家站在城市的高度去思考商业的重塑、产业的更迭。
2023年4月,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受邀作为深创投投资企业家代表,走入泉州,调研交流。泉州市委书记张毅恭、市长蔡战胜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吴婷说:“泉州在全国GDP Top20的城市中民营企业占比最高,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恒安等知名企业;泉州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宋元时代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世界第一大港,到今天依然强盛,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去讲的好故事。” 泉州的民营经济占比为何如此之高?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在新时代有什么新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剖析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民营经济福地的案例。
有这么一座城市,坐拥万亿GDP,但在新一线城市的概念出来前,你甚至无法在二线城市的榜单中看到它。
数百年前,这里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港口附近“ 市井十洲人”、“ 涨海声中万国商”,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就是泉州。你可能在某个关于民间富豪的传说中听过它的名字,并对它的经济发展程度感到意外。
余光中写道:「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早在2022年,泉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102.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0.1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6882.0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4970.78亿元,增长3.8%。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07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24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72元,增长6.4%。
数据讲述了这座低调城市的故事:可支配收入的上升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泉州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81.5%,在全国经济总量前20的城市中占比最高。“藏富于民”是千年来泉州发展的基调,也是泉州的底气和潜力所在。
1、万亿从何而来泉州的发展的起点在海。
陈高华在《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中述: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成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当时由于中原战乱频繁,北方各族民众相继南迁入闽,不仅为泉州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海外交通初步形成,出现了以梁安港为中心的对外交通港口。
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进行贸易,也能接纳外来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这标志着泉州已进入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行列。
至此,泉州以海运为依托,作为海内外沟通的商贸中心地位开始确立。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光是货物进出口和利润,还有营商环境的基底、社会氛围,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社会思想环境。
泉州港,也是中国最深的自然港。
千年来依海而生,积累在骨子里的奋斗精神,帮助泉州抓住了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泉州一没有经验,二没有技术,三没有资金,更远离原料产地和目标市场。依靠华侨们从海外带回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利用侨乡特有的“闲房、闲资、闲置劳动力”起步,晋江、石狮等地大胆尝试,在全国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来一补”的业务打下了扎实的乡镇企业基础,城镇化、初步工业化、劳动力工业化培养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后来泉州的九大千亿产业集群: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起点都是这个时期一点点打下的工业基础。民营经济的蓬勃以此作为起点。
关于民营经济,我国向来有“56789”的说法: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与全国相比,泉州更进一步,呈现“78999”的特色:民营经济贡献72%的税收、83%的GDP、90%的技术创新成果、92%的城镇就业、97%的企业数量。
在今年4月的“深创投走进泉州”活动上,泉州市委书记张毅恭就曾指出,泉州是习总书记亲自总结推广的“晋江经验”发源地,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民营经济是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
这样的产业发展路径,除了给泉州带来坚实的工业基础,还带来了连点成片的城镇化、城市化形态。
泉州的晋江、石狮、南安甚至安溪,它们要么经济体量大到“富可敌市”,要么就是有举世闻名的强势产业。民营经济多点开花,使得泉州不似传统城市以中心向外扩的发展模式,而是聚沙成塔,多点开花。
泉州能杀入万亿城市阵营,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缺一不可,或者说,二者相辅相成。
2、为什么如此低调?中国很多省份都只有单核(例如成都之于淄川)或双核(例如济南、青岛之于山东),但唯有福建是“三核驱动”:省会福州、经济特区厦门、制造业重镇泉州,三大核心城市各司其职、各有偏重,发展均衡。
因此,在宣传资源的集中度上, 多核模式相较于单核自然吃亏。当人们在聊天时提到深圳时,总会顺势接着往下聊腾讯、华为、平安、大疆、招商银行;但聊起泉州时,可能是从达利园、安踏、九牧王、盼盼、特步、361、三安光电开始聊起,以“啊,原来这些都是泉州企业呀”结束。
单核省份的城市在发展特性上,多数有“集中力量,自上而下”发展产业的特征,具体到行业,呈现资本密集型产业领跑,国有资本、产业资本领军的特征。这些产业大多属于某种宏大叙事的一员,能带来很强的宣传效果,包装出适合舆论传播的故事,从而赢得更多的关注度,形成舆论的飞轮自强化。
泉州能提供的,可能是实打实的富裕。一般而言,一座城市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总收入水平,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在全部24个万亿城市中,仅有2个城市人均经营净收入超过1万元,分别是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和宁波,泉州称得上算当之无愧的最会“做生意”的城市之一。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来看,在万亿城市中,泉州也高于重庆、成都、天津、郑州、合肥、福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
此外,泉州在舆论上的低调,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自发的发展为主。这也导致其主城区缺乏建设与规划,颇有些「小马拉大车」的无力感。但好在,泉州市领导班子对此已有解决方案。1 月 16 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884 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2951亿元,年度投资2167亿元,同比增加17.48%。其中,交通重点项目 31 个。
有说法称,泉州将进行县改区,规划地铁。地铁对目前的泉州而言,算得上「刚需」。政策规定,规划地铁的城市,需达到「拟建地铁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根据这一标准,仅有 9 个城市满足这一标准。
然而对泉州而言,两大因素决定其对地铁的真实刚需。首先,地铁客运强度取决于客运量和地铁的里程数,由于县域经济强大的特点,各个区域之间需要强有力的交通互通。其次,相较于多个城市,对于非紧急地铁线路的补充建设,泉州目前还尚未拥有自己的地铁路线,对于人流量大的热门通勤线路来说,2~3 条地铁的建设量,完全能够满足政策对地铁客运强度的要求。
一位泉州籍产业观察者称,泉州现在万事俱备,就等牵头和统筹。他表示,春节回老家时,看到基建的桩子打下去,就觉得充满了希望。
3、“扎实”的GDP另一个让泉州在舆论场地位与其实际经济地位不相符的原因,可能是泉州从未放弃“制造业中心”“工业立市”的传统。
泉州的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均为实体经济;且大部分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在泉州刚刚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的2022年,泉州建材家居年产值4584亿元,石材进出口量约占全国的60%;纺织服装年产值3428亿元,产量约占全国的10%;鞋业产值2187亿元,运动鞋产量约占全国的40%;健康食品年产值1374亿元,糖果产量约占全国的20%。
“去工业化”一度是众多城市迷恋的路线之一。《杀死一座城市》中,作者详细的描述了“缙绅化”这种概念:纽约的政策制定者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富人的、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反工业化的纽约。这么做的结局是一切工业产业都被迫逃离,纽约开始成为一个只适合金融资本生存的城市。全美各大城市纷纷试图跟进。然而这种依靠土地、房地产、房租价格和一系列不创造实际价值的服务业推高的GDP,在疫情下被打回原型。从去年开始,全美国均饱受高通胀的困扰。这种高通胀表面上是美联储滥发货币的结果,实际上是美国在为自己的制造业链条缺失买单。没有足够长的供应链,就无法依靠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消化掉通胀;而不具备完整的供应链,就只能依靠强行加息损害经济以提高美元的价值,否则靠从别的国家手上买东西,价格涨跌均不受自己控制。
“去工业化”的繁荣在大周期上行期显得花团锦簇、光鲜亮丽。但在下行期比拼内功时,深厚的工业积淀就为泉州带来了不断突破、创新的底气。
完善的产业链,指的既是上下游联动,又是不断横向拓展,突破边界。泉州石油化工产值接近3000亿元,化工行业恰好又是5000多亿元产值的纺织鞋服行业的上游。 “你在石狮做一件衣服,一条街上有的生产布匹,有的生产钮扣,有的生产辅料,有的生产拉链,可能一小时内就可以找齐所有材料。鞋子、食品、建材、纸业等也大多如此,产业链优势明显。”
制造业是一个很难提供幻觉的行业,没有西装革履星巴克,没有写字楼进出的快乐,没有在屏幕上看着数字赚大钱的工作体验。无法提供幻觉,意味着在舆论场上,无法提供故事的素材。
但这并不意味着泉州的产业“传统”,衣服、鞋帽、食品、厨卫等看似和高科技产业挂不上钩,但这正是高科技发展不可多得的土壤。盼盼食品董事长蔡金垵曾说,不管是芯片,还是薯片,都要掌握核心技术。
事实上,正是这些普通的衣食住行,才是高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路径。
安踏在奥运会上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奥运赛场为最高代表的职业运动比赛场景,事实上已经成为顶尖科技的赛场。运动员比拼的本质仍是天赋,但科学的训练与比赛装备,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其兑现天赋。安踏为运动员提供的冠军服5种面料拼接,6大科技功能:防紫外线、细腻亲肤、四面弹力、透气、任意裁剪不卷边、速干。首次使用高品质色母粒纱线织造,防止红白双色互染,高针高密技术针织数为普通面料的1.8倍。
为邹市明提供的拳击鞋,扭转力矩稳定在1.5N•m以下;为举重队提供的专用比赛鞋扭转力矩高达10N•m,弯折力矩超过6N•m。
这些技术均依赖于新材料的开发、组合和实验。且在奥运会这种顶尖赛事场景中经过测试后,经过改良和降低成本,能够迅速依托泉州晋江的产业集群推广,提高泉州整体的运动鞋制造技术。晋江陈埭镇别名“中国鞋都”,在这片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3000多家鞋企和配套企业。安踏、特步、361°……皆出于此。这里有着全球最完善的鞋类产业链,在国外买不到的鞋品配件,在陈埭肯定能买到。
陆铭在《大国大城》中介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核心要素:密度(Density),而产业聚集就是规模经济最重要的体现。产业聚集一方面能够分享固定投入,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匹配以及学习效应能够帮助该地区的产业整体升级。
具体到泉州的案例中,以安踏、特步为首的头部企业兼具了开发、攻坚、培养头部人才的责任,人才和技术凭借滴灌效应,在区域范围内迅速扩张,形成学习效应。其次,成片的制鞋企业可以共享如交通、技术人才聚集、市场环境、营商政策、服务业供应等基础设施。
在金融服务业高度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基础设施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是否能深耕产业、真正给出符合产业需要的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泉州市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鼓励对制造业有提升作用的三产发展。5月10日,泉州市政府办出台《泉州市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全面推进泉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全面推广应用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六大模式,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其中,重点围绕泉州九大千亿产业打造5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逐步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
投出超过150家上市公司的深创投也将目光放在了泉州。深创投一直以来的行事模式都是通过创新引导基金发展。相比于外资VC/PE机构,深创投更专注于中国产业升级和调整。在深创投的投资版图中,排名第一位的行业即是装备制造。
4、未来三年,直面挑战泉州的发展并非没有隐忧,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泉州不可避免,根据宁德统计局5月5日公布的1~3月福建全省及各设区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泉州一季度GDP为2543.02亿元,增速-1.8%。由此,泉州成为唯一负增长的万亿城市。
数据显示,一季度,泉州出口额仅增长0.3%,而规上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同比为-10.4%。多位行业内人士分析称,泉州一季度负增长并非偶发的季节性、周期性现象,背后其实是整体产业结构的问题,“后劲不足”日益凸显。
对于泉州而言,制造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均迫在眉睫。说起工业,“深沪苏”三强争霸往往更受关注,但无论深圳还是上海,都非工业一家独大,而是金融、信息产业争相斗艳。
不同的是,泉州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与佛山东莞一样,工业在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比深圳上海还要更“工业”。
此外,与深沪苏多以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技术制造业不同的是,泉州的支柱产业几乎都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且多是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周期性较强,容易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影响,而且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人力等成本波动极其敏感。
“十四五”规划还有3年,泉州的发展路线可以总结为两部分:一是在完备的工业基础上,借助产业集群的协作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大力发展可与制造业相辅相成、丰富产业结构、助力制造业转型的现代服务业。
《泉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也点明:全市上下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培优做强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五大现代服务业,打造“六三五”产业新体系。到2035年,锻造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等3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外部环境的变化,既是困难,也是机会,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动荡期,趁机夯实基础、抢占市场,是泉州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好在,区域经济要素的聚集是创新的最好土壤。如“淄博烧烤”的出圈背后,其实是山东全省强大的供应链所提供的底气。泉州乃至闽南电商过去十年的急速发展背后,也是完整、完备的工业基础带来的底气。
因此,万事具备的泉州,等待的可能只是一点创新要素的注入。创新和技术升级,能够迅速借助泉州的“底气”放大;因此,如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城市,是泉州未来三年必须要面对的考卷。
作者 | 吴婷、钱文颖、马妮
编辑 | 韩哲
希望能重新回到省内第一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