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结合长沙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吉光片羽”——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主要讲了考古发现、白陶举例、初步认识和问题探讨四个部分的内容。对湖南史前白陶考古发现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尹检顺首先简单介绍了湖南新石器时代白陶的考古发现及时空范畴。
湖南白陶集中流行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5500年左右,以高庙文化和汤家岗文化最为盛行;白陶主要发现于墓葬和壕沟,白陶盘发现最多,另有少量白陶豆、钵、双耳器、平底器等。
白陶分布共有32处,主要分布在环洞庭湖、沅水和湘江中上游三个区域,其中以安乡汤家岗遗址、洪江高庙遗址、桂阳千家坪遗址发现的白陶最为丰富。白陶经历了高庙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堆子岭文化等四个演变阶段(以盘为例),这次长沙博物馆的白陶展品主要来自于这三处遗址。他还对这三处遗址的白陶进行了比较,介绍了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堆子岭文化、高庙文化等五支考古学文化。
其后,尹检顺分享了湖南出土的典型白陶,针对白陶的外观、装饰、构图、图像以及传播等问题谈了初步认知。
分析了高领罐、简腹釜、直口盘、敛口盘、盘足、簋、杯的纹饰和图案;介绍了白陶的打磨、施衣、刻画、填纹、修饰等5道装饰工艺工序,介绍了图像布局、图像排列、图像拆分与组合、几何作图等四种构图法则。
湖南白陶形制多样,装饰繁琐,在装饰工艺、构图法则等方面都有鲜明特点。根据白陶自身特征及其表面图像蕴含的意境,初步推断它们很可能是一类巫术的甚至是宗教的、具有礼仪性质的特殊用器。
白陶表面频繁出现太阳、八角、神鸟、神兽、神山、天梯等图像,很可能是人们精神层面上追求的物化形态,是一种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或者说是一幅幅早期信仰图景,这对于研究中国早期信仰起源及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白陶图像影响了数千年同类型主题的创作方向,其印记遍及玉石器、木骨牙雕、青铜器等不同时期的艺术品。
关于传播问题,湖南白陶及图像能够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见到,说明它是一类标志性文化因素,并具有跨区域、跨文化向外传播的特征,真正的传播动因很可能是源自人类早期信仰传播的巨大力量。湖南白陶传播线路清晰,应是南方白陶系统的传播中心。白陶的外传,是一种跨区域、跨年代、跨文化的观念或信仰传播。可以说,一个由湖湘先民构筑的白陶精神和艺术世界,掀起了史前中国第一次早期信仰和艺术传播的浪潮,并为史前中国礼制社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尹检顺还就湖南白陶的产地、烧制、功用、起源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产地问题。湖南白陶分布广,出现年代早,产地明确,当属南方白陶系统的发源地。
关于烧制问题,陶胎颜色和烧成温度都是早晚有别,且不同白陶温度有别。白陶烧成温度与年代、类别有着密切关联。
谈到白陶的功用问题,尹检顺认为:彩陶具有礼器性质,与彩陶有很多相似特征,北方白陶可能与赛享、祭祀等多种礼仪活动有关,与彩陶、玉器、青铜器一样,都是高品质材料制作出来的特殊用器,代表了人们把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推断,白陶是为某一特定目的制作的,是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它们很可能是一类巫术的甚至是宗教的、具有礼仪性质的特殊用器,是一种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它们反映的人类行为,可能与人类经常性地从事神灵崇拜或祭祀等礼仪活动有关。
说到神灵崇拜,一是神灵崇拜主题,白陶常见的獠牙神兽、神鸟、太阳等神灵图像,也是中国古代祭器上常见的图像,它们既是承载族群梦想的族徽或神徽,也可视为族群信仰崇拜的图景。因此,这些图像很可能是早期神灵崇拜的核心主题。二是神灵崇拜中心,这些核心主题似乎都与太阳有关联,表达的中心意境应该是太阳崇拜。三是鸟兽合崇理念。神鸟与神兽是湖南白陶最奇特的文化元素。二者经常配伍出现,说明鸟、兽合崇可能是湖南白陶首创。联想到后世龙、凤成为中华民族尊崇的两个重要载体,二者虽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白陶的起源问题,尹检顺推测:高庙文化与皂市下层文化年代上限接近,但前者白陶更流行;高庙文化盛行祭祀和白陶,而且二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低铝低温白陶出现较早,多见于高庙文化。据此推测,高庙文化最先使用白陶的可能性更大。
通过听取尹检顺的讲座,大家对湖南史前白陶考古发现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对相关研究成果有了相当的了解,受到一次湖湘陶瓷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