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草书,绕不过的15部经典!

墨海 2023-09-21 13:37:47

从近几年的书法展览中看,很多作者对于草书的经典深入把握的不够,在传统上吸收把握的不够,导致了草书创作的表面化和肤浅化,致使风格雷同的现象比较多。我们很有必要再梳理一下我们曾经熟悉过的,曾经学习过的一些草书经典作品,从而真正的和我们内心世界、我们的心灵沟通起来,来表达出时代的信息和情感。

01

《平复帖》,苍茫含蓄,意到笔不到。

《平复帖》有一个问题,就是字太少且里面有很多字我们看不清,在内容识读上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但它的优点就是苍茫含蓄,那个意到笔不到的感觉非常好。如何将《平复帖》 融汇于自己的创作当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章草的范围去扩大,去把所有章草的东西都摸透,找一些和《平复帖》 相近的书法符号来运用,这样就增加了以《平复帖》为依托的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书写时要把握住里面一些苍茫的、含蓄的、意到笔不到的感觉。真正去创作时候,你的作品中最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这是时代的审美元素。

当然如果能写出与《平复帖》一模一样的感觉也是相当优秀的。这好比学唱京剧,某位先生唱裘派的花脸,唱了好几段,听的感觉就像在临帖,也就是说你现在的创作和唱京剧一样:学唱很像,真正吧韵味掌握了,表现了,也可以证明你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平复帖》之神韵,真正表现出来很难,至今尚未见到如此神韵的当代书法。

02

王献之草书,字不连带,而草书性情飞扬。

晋人写大草主要是王献之,到唐代又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狂草。王羲之小草中的某些折的线条象楷书一样完整,而王献之变其父内恹的笔法为外拓,将线条写的旋转、飞动起来。他的草书有的地方处理靠牵丝连带,还有一些地方连带的很少或几乎没有连带,但是草势特别强烈,张力非常突出,靠的是字与字空间的理解与分割,线条既厚重又开张。这种不连带而草性飞扬的特点,对于我们学习草书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写草书要能不连而草,凝重而又飞动,这些特色要表现出来。

03

史孝山《出师颂》,虽为章草,但书写性强,凸现了书法的核心意义。

史孝山的《出师颂》是章草,这种章草的优点是书写性非常强,有自然而翩翩流畅的感觉。我们看碑刻上的《千字文》,字与字之间的气息给割断了,但是这个帖墨色的感觉很强,当时书写的过程让人看的很清楚。自然书写是书法创作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天天琢磨着怎么弄出所谓的书法效果,就破坏了自然。自然书写的前提是要保持我们内在性情的平和、轻松,这样就能表达那种和谐、缓和的气氛。王献之的草书具有奔腾的大草气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而史孝山《出师颂》这种翩翩流畅和轻松的感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的。在当前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和浮躁的社会,需要我们创造一种自然闲适的艺术境界,使我们的身心获得一种缓解,获得一种轻松,得到一种休息。今天讲多样化,不单作者的性情是多样的,社会的需要更是多样的。

04

《书谱》墨迹的横向审美关系尚未开发。

《书谱》内有非常美的因素,它横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很多人写的都是竖向的关系,从字形到用笔写的很像《书谱》,但是感觉没有抓住《书谱》的精气神。它里面有很多横向的审美空间,像大海波涛一样的滚动起伏,和我们内心心律相共鸣的东西,互相吻合、碰撞,我们今天写《书谱》要把这一点特色表达出来。《书谱》内还有很细的线及很明显的墨块,我们学习时也可以从这一点去延续去深挖。历史上很多大家就是在某一点上成功了,要是论境界王羲之以后的人都比不上他,但孙过庭就是抓住了王羲之的一点或几点,然后开拓、丰富,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所以我们要在学《书谱》读《书谱》 时,善于发现其横向的审美关系,这会对我们的创作形成特色发挥作用。

05

怀素的《圣母帖》,在大小、收放、轻重及雅与势的关系上给我们启发。

怀素的《圣母帖》 有奔腾的感觉,它处于小草和大草之间,在大小、收放上变化明显,同时也表现了轻重、粗细的关系。尤其在雅的格调里,表现了气势,在流畅中表现了厚重,十分难得。如果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对待,它就好比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优秀的书法创作者在创作时要考虑到字形的大小、轻重,墨色的浓淡干湿,用笔的提按缓急,照顾到它们的对立统一,做到整幅书法作品的和谐统一,相通于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以和为贵,过犹不及。

06

怀素《自叙帖》,才华在字外美学。

怀素的《自叙帖》作为大草、狂草,那种激情、浪漫,应该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阶段,这种草书的难度在于它不是写一个字,而是更多的像音乐一样在处理一个一个的小节,处理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关系,他的才华主要在字外,这字外功主要是字外的空间关系。如何解决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这是写大草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长篇的“骤雨旋风”当中,打破了文字本身的释读性,变成了线条的符号,表现了空间的审美过程和横竖线条组合的关系。在唐朝他就已达到这个高度了,一般人都认不出来了。历史发展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仍然有人会说:“你写的这叫什么呀!一个也不认识”。这是他不会欣赏草书,不能因为他不懂,艺术家就降低审美追求。

刘炳森先生说过“艺术要为大众服务,但不能当群众的尾巴”。做为一个书法家,有责任提高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水平,有时还要理直气壮的坚持追求艺术的高层次。例如毕加索的画,如果没有专业的美术工作者的讲解,很少有人能看懂他的画,但他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现在很多美术,包括很多建筑设计都受到毕加索的影响,这是对世界的贡献。

07

张旭《古诗四帖》,曲线的震荡与组合。

张旭草书的大跨度、大空间的分割,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为一种没有形象的符号的存在,要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这是极少人能做到的。张旭的楷书《郎官石柱》具有初唐楷书的面貌,非常典雅,这又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要保持文雅的品格,又不失去个性。任何夸张、变化都是要建立在草书符号本身的美与高雅基础上的,进行创作时首先要保持住文的品格,然后再去表现震撼,表现意想不到的东西。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失去文的品格,那是得不偿失的。

《古诗四帖》的书写是靠更多的曲线组合与线条的震荡,大部分打破了草字本身的阅读,行云流水的感觉非常强烈,完全成为了线条的符号组合和表现,几乎是字和字之间没有什么界线,但是当你还原每一个字的时候,每个字都非常精确精彩,这就是张旭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既要追求浪漫又要非常文雅,我们能把草书写得豪情万丈,也可以把楷书写的安详、优雅。

08

李白《上阳台》,一根线的宏大如高山仰止。

李白传世的作品很少,《上阳台帖》书写的线条本身就给人一种博大的感觉,整帖内有行书、有草书。此贴个性非常强烈,突出表现在线条自身的宏大,这些宏大的感觉现在草书里面没有了,非常可惜。如果在展览上,大家的作品在一起,出现像这样线条宏大,感染力能够压倒一切的作品,那么就会脱颖而出,它会使读者看了以后流连忘返,让观众走到它面前感到自己很渺小,高山仰止。读他的一根线就如同读他的一首诗,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啊!

09

黄庭坚《诸上座》,点的组合与势的飚扬。

黄庭坚的草书是中国草书史上别开生面的一个高潮。唐人具有浪漫、翻腾、飞扬的品格,黄庭坚具有的浪漫程度比唐人还要大。黄庭坚书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线条的丰富性,他把线条化成了很多的点,把点用到了极致。第二个特点是取势,宋人普遍的取势和唐以前不同,黄庭坚就有非常独特的取势,非常的情感化,每一笔、每一个字都有着生命情感在里边,而其凸现了一股飚飞的力量。晋唐时期书法主要表现了一种高雅、端庄,包括颜真卿的书法,也是具有端庄、文雅的气势,唐以前可谓是“道法自然”,宋代开辟了“书为心画”的格局。宋朝其他的艺术门类也是这样,启功先生曾说《诗经》是长出来的,非常自然;唐人的诗是嚷出来的,胸中有豪情,不吐不快;宋人的诗是想出来的,赋予了一种自我的思想和情感。如唐代王维的诗是那么的幽静,而宋朝的诗是要表现一个思想,书法也是。苏轼的书法特征有向右倾的趋势,米芾的书法有向左斜的特征。黄庭坚的草书有空中漂浮而据力争扬的感觉,也有右倾的趋势,他的这些个性化的符号虽然与前人取势不同,但在草书学习中也是可以借鉴的,关键是要对黄庭坚的核心精神有所表达,在外形上又要有所舍弃,让欣赏者感觉既有黄庭坚的味道,又不完全是黄庭坚。晋唐以前的作品具有完全泛化的特点,是最基础的、最有普通意义的东西,初学时较难,但真正掌握以后,“通”的能力就比较强。宋人个性语言非常强烈,这就要求学习时有“化”的能力。写了很多年的书法,感觉书法太难了,难在它没有形象、太抽象,距离自然太遥远,太需要才华。书法历史上有很多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都是书法史上少有的天才留下的东西,因此强调深入经典,强调传承,其作用就是把我们的书写习惯转变为古代伟大天才的书写习惯,从而在技法上和思想上给我们的草书创作以启示,然后才能有所创造。所以黄庭坚的草书,无论是在个性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10

吴镇《心经》,诗化的笔墨与轻松。

元·代吴镇是画家、诗人、书法家,他有强烈的诗人情怀。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诗人和学者在书法创作上有什么区别,当我们同时看到商承祚先生和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时,就会明白他们之间的区别。诗人写草书是写性情,写笔墨,写律动,写跳跃。学者更多是写修养,写线条的完美,写结构的平横、稳重、安详。所以我们真正写草书,还是要有诗人的性情,要培养一种诗性,有一种诗化的生活状态,这样写草书时就能收放自如,就可以有的地方很静,有的地方又很豪放。吴镇的《心经》也是绝佳的草书,其特点是线条非常绵厚,流畅但不张扬,既有幽静又有峭拔在里面。这类的草书形式对于我们的创作有参考作用,不足之处是他的结构略有欠缺。

11

宋克《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章草与今草的结合。

宋克是非常有才气的,他完全是感觉派的。如何把章草连起来他是有探索的,他的《张怀瓘论用笔十法》里面有楷书、有章草,甚至一些地方还有今草。我们写草书,如果要与章草相结合,他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现在有的人认为单纯写章草不适合时代的性情,如何使章草和今草相呼应相衔接需要认真研究。现在写章草的人不多,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章草本身又有一套自己的符号,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二是写起来不潇洒,字和字之间由于章草的法势无法连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是很多人就逐渐减少了写章草。但是写今草,如果能贯通、增加章草的营养,那是会增加古意的。

12

祝枝山《草书轴》,痛快淋漓,大匠不凿。

祝枝山大草,自黄庭坚后又一重镇。其来源一是晋人的草书,一是黄庭坚的。他受黄庭坚影响比较大。那种“一片狼籍”的感觉很性情,正所谓“大匠不凿”,他不再去拘泥于具体的点画,打破了字与字、行与行的联系,扬扬洒洒,任意纵横。这给我们写大草有些启发。他的不足就是收放变化少,也可能太快,来不及斟酌。但他这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大线条的组合,横向的联系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13

徐渭书写浪漫性情,写审美思想。

徐渭的草性更加强烈,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块花布,打破了所有的字形,犹如漫天大雪,所有的空间通过线条的分割都活动起来了。有些作品可能是酒后写的,有些作品由于一些符号太多,太浪漫,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他的那种气质,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的线条构成、空间分割,给我们现代的草书很多启发,也是我们现代审美所能够接受的。从明代开始把草书写成这样的感觉十分了不起,那是在一个封闭的自然经济社会中生成的,我们现代人有全球化的审美沟通,有西方的审美与东方的审美的大交融,理应把握的更好。但是我们还没有学到,更谈不上做到。学习徐渭的作品,不存在模仿性,你换一个内容和他写成一模一样也不存在模仿,他是完全超越了技法的实的东西,纯粹是一种思想主导下表现出来的虚幻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学习,他主要给我们一种思想。

14

倪元璐《行草轴》,每个字都是一个活跃的生命状态。

倪元璐的草书细看的话,功夫是非常深的,既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又保持基本的书法语言,他按照自己的语言特色形成了一种封闭结构,使这种结构没有毛病。细读的话,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活跃的生命体。山东的一位作者学习倪元璐,在审美上、空间构成上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的作品还加了一些很现代的东西,所以近几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山东的作者对于倪元璐是一种理解,我们其他人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然后把倪元璐个性化的语言做为一种资源借鉴运用到创作中。黄道周的草书,90年代中期受宠,但是后来就冷落下去了,原因是因为黄道周的行草格调不高,主要是结构不到位,但他的小楷很独特,有金石味道,可借鉴。

15

王铎《草书轴》,以大草临二王,以感性化理性。

王铎 草书 临王羲之帖立轴

王铎在对二王的开发上具有重大价值,把二王的草书写大,写出自己风格、写出自己的性情。特别是在草书上,有很多人临习王羲之的草书,都是小草,但他临成了大草,写出了性情,推动了二王的传承与时代意义,为后来书法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王铎给我们的启示,不在乎如何学习王铎,而在于学二王。我们可以用王铎的方法,来写我们自己的理解。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