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娄小明:守护教育的人性

齐鲁晚报 2025-04-22 13:30:5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教师 娄小明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围绕两个命题展开论述,一个是当今教育需要关注(孩子的)人性,第二个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守护人性。我读后抚躬自问,自己能够守护教育的人性吗?不由惴惴难安。也许正如周先生所说,哲学永远是在解决(问题)的途中——“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守护教育的人性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难题。

自问一:教师凭什么守护教育人性

我觉得,教师应该更具道德情操。

书中周先生提出,“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诚然,孩子对生命可能会产生同情之心,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同情是一种“同病相怜”,没有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和反思生命。J·皮亚杰就认为儿童在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泛灵”的阶段,认为万物皆有灵。而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以形成对人性的信仰。所谓同理心,就是和对象站在同样的位置和角度去看待生命,以形成共通的世界观。

在我们班有一名心理异常的学生,每当学习材料传递过她座位,就会被她一把抓起,不是折断就是撕破。她常常在课堂上转过头去和同学讲话,如果对方不理她,就会抢过作业本一把撕掉。有的孩子忍不住,会和她发生争执,她就会又哭又闹把课堂搞得一团糟。该怎么办?家长失去了耐心,对孩子的情况不管不顾。同学比较无奈,有的避之唯恐不及。教师们束手无策,常常为之感到烦躁不安。但是老师们知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用最大的耐心去和她接触。哪怕老师的话她一句话也不会听,甚至把好心当成歹意,哪怕会有攻击行为发生……因为,老师们也知道她很可怜,意识无法自控。教师不能像某些同学和家长那样听之任之,这是由职业性质决定的,如果用某影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I’m a teacher!”。

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教育的人性。什么是教育的人性。不是因为孩子的可怜而做出的施舍,就像对流浪的小狗小猫。也不是因为害怕家长的投诉,而一味讨好学生。更不是囿于学校严厉的管理措施,而强忍胸中的怒火。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当你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当你犯错的时候,当你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也许你没有相同的经验,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我们需要常常去体验这种痛苦,体验你做不出题目的时候,体验你被推出门外的时候,体验你将来可能会面临苦难的时候。这时候,你的同情心是出自内心的,是自发的,是平等的。

所以,要保持教育的人性,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首先应该做个好人。怎么才能做个好人?周先生在《第一重要的是做人》一文中写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同理,教师怎么才能有这种同理心?也许你没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也许没有那么多的物质财富,甚至你本身就深陷不幸而不可自拔。但是这不妨碍你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也不能阻碍你追求幸福。最可怕的是你心中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乃至放弃了对高尚的坚守,那么你将会沉沦在自怨自艾之中,而丧失了坚守人性的勇气。

自问二:如何让孩子的人性得到觉醒

我们的孩子还在追求人性吗?我在国画兴趣小组中对学生说,你们首先要做个好人。学生听了都嗤嗤笑了起来。有的学生甚至在放学的时候学我的语气,“要做个好人!”各位读者,也许你对部分孩子的情况有了一些印象吧!

为什么部分孩子会有些不屑,可能这样的说教他们已经有些听腻了。听,某些学生在自我嘲笑,“我就是摆烂!”可能会认为学习和做人又有什么联系,虽然老师反复讲解,“身正则笔正”“品格影响笔墨”,但是学生没有亲生经历过,有谁会听从呢?可能这样的说教和他们的生活有些脱离,所以有些不以为意。的确,作为一名教师算不上功成名就,总感觉有些不够理直气壮。也许在实际生活中好人会吃亏,所以难以有说服力。我总想对学生说,现在你们还不懂,但是你们长大之后一定会明白,“好人不吃亏!”但是这样的预言可能太过遥远。

怎么才能让孩子的人性得到觉醒。我认为只有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才会感受到人性的力量。人性在哪里?在别人身上,而不在一些规则和奖励上。怎样才能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不是制定了多少班规,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优秀班集体,这些都没有直指问题的根本。我认为所有的班规就只有一条,“想想别人”。孔子说得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班级规则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遵守纪律,是因为不能影响其他同学认真听讲,不能影响老师专心授课。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课堂也不是以学生,或者老师为中心,而是以大家为中心,更进一步是以理想人生为中心。所以,当学生做错事情,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纠正他,犯错的同学需要怀着感激的心情去接受这种帮助。假如一名学生不能做到这个基本原则,那么他在很多地方都会遭到拒绝,在很多时间段都会阻碍重重。一旦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他还会自我“沉睡”吗?

推而广之,孩子的一切行为都能够归结到人性。孩子不认真学习,是对生命的浪费。孩子违反纪律,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孩子屡次犯错,是对自己的放任。孩子知错不改,是对将来的放弃……让孩子把眼睛抬起来,看看别人,看看校外,看看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人性可能会回到自己身上。教师要让学生的某些人性特长建设起来,用人性去引导才能,去迎接未来生活对他们的考验。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就是如此吗?

自问三:我们怎样去面对教育的人性

周先生对此是悲观的,他列举了很多实例,很有说服力。书中杨振宁教授的观点是乐观的,他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非常成功”。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需要这种悲观,也需要这种乐观,去共同改善教育的人性。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善人性,周先生在序言中就谈到:“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那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周先生说:“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教育的使命在于“人性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周先生认为,“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实上已成为民众受害最烈、怨声最多的领域之一”。他认为其根本症结有三:一是教育不公平,二是应试教育,三是教育目标和过程急功近利。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教育本身应该是追求人性的,让儿童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接受教育,让莘莘学子学有所成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是时代的红利,也是民主的体现。我的父母亲就没有能够享受到这种教育的福利,常常心存遗憾。一句“可怜我们小时候没有读过书”,让这种“不幸”显露无疑。但是为什么如今教育条件好了,但是教育的问题却严重起来了呢?

周国平先生的一些观点具有实践意义。怎么做一名教育者?周先生在回答听众提问时谈到,“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是某一个学校负责人能够改变的,我觉得做的最好的就是说,能够在比较糟糕的大环境里面为学生创造稍微好的小环境,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觉得这不是周先生的悲观,而是他的务实。学生有那么多的作业,有那么重的负担,教师需要做的是,不要为了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而拼命让学生做作业,拼命出版教辅用书,多想想学生的发展,给学生鼓励,发现学生的特长,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这已经是很不简单了。

怎样做一名学习者?周先生认为,要做一名“自我教育者”,认为“既然在这种有弊病的教育体制下依然产生出了许多杰出人物,那么,你们同样也是有可能把所受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所以,学生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保持“神圣的好奇心”,二是“内在的自由。”看看我们的学生,要么被作业压得直不起腰来,要么没有作业就只会疯玩,这是多么可悲。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在画命题画《保护我们的环境》中,居然不愿思考,不愿表达,要知道这是“你们”将要面对的生活啊!所以,需要让学生的好奇心变得神圣起来,让我们看到这种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让孩子们自愿学习。

当然,教育者和学习者是一个共同体,如果老师不成为那样的人,学生又向谁来学习呢?人性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我坚信好老师必然能够培养好学生,好学生必然会催生好老师。教师爱学习、懂礼仪、有人性,应该是推动人性教育的第一动力。

合上周国平的这本书,联系我们的教育现实,我想自己还需要做得更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