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肥胖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全球受到超重或肥胖影响的成年人将从2020年的22亿人增加至2035年的33亿人。
而在我国,超重以及肥胖的问题也同样突出,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指出,我国成年人肥胖比例高达16.5%,超重/肥胖的比例加起来超过了50%。
要知道,超重/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直接关系,会严重影响国人的预期寿命。
一、身体两个部位太胖,可能与长寿无缘肥胖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早在1997年世卫组织将其正式界定为是一种疾病。世卫组织对肥胖的定义为,可能损害健康的过度脂肪蓄积,与遗传、生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肥胖有两个判断标准。一个是体重指数(BMI值),具体的计算公式是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如果这个值大于29就算是肥胖。
另外一个标准就是腰围的大小来看你是不是中心型肥胖,我国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就属于是肥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肥胖会给健康危害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一是会带来生物力学性问题,如肥胖者呼吸道的脂肪过多,容易诱发呼吸障碍,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长期体重超负荷,会给膝关节带来极大压力,增加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二是容易引起代谢问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
三是容易引起肿瘤、心理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发生。
尤其是胖在这两个部位的人,研究发现他们的寿命可能会更短。
2020年11月,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139名受试者进行了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发现,脖子粗、双下巴预示着全身性和中心性肥胖、更高的心脏代谢风险和机体炎症。
该研究指出,脂肪大量堆积在颈部的人,往往有血脂异常问题,这类人罹患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脂肪大量堆积在腹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啤酒肚人群,罹患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均会增加。
二、首都医科大学研究:体重超过这个数,寿命缩短12年肥胖除了带来多种健康风险以外,不少研究发现它还可能会影响大脑寿命,增加痴呆风险。
2023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以及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联合发表在《 eLife》上的一项研究,对102名平均年龄为51岁的肥胖受试者(BMI值为30)进行了长达18年的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减肥后的受试者大脑衰老的影响进行检查。
结果发现:肥胖与大脑衰老速度增加相关,而体重减轻可逆转大脑的年龄。体重每减轻1%,大脑可年轻9个月;另外,大脑年龄的减少与肝脏脂肪、肝酶、皮下脂肪减少有明显相关性。
更重要的是,只要少吃加工食品、饮料和糖果,就可以减缓大脑的衰老。
无独有偶,首都医科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开滦总医院等研究人员发表在《Health Data 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也给了相似的答案:体重越胖,脑子越“傻”。
研究人员对1074名年龄25-83岁的受试者数据进行了长达16年的追踪随访,并计算出了累积BMI,具体的计算方法是BMI=BMI总和(随访期间的曲线下面积,以kg/m2×年来表示)÷随访时间(年)。
研究人员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三组:最低组是累积BMI<23.56、中等组是累积BMI在23.56-26.20、最高组是累积BMI>26.2。
经过计算后发现,最高组的受试者与较小的大脑总体积、灰质体积相关,还与较大的白质病变体积相关。年龄45岁以下的受试者,累积BMI大于>26.2,会让大脑衰老12年。
也就是说45岁以下的人,体重指数最好保持在26.2以下。换算一下,也就是45岁以下的人群,不想大脑过早衰老,对于身高1米7-1米75的人群,体重最好不要超过75.72-80.24 kg公斤的范围。
三、坚持做到这两点,不怕体重居高不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减重门诊营养师刘沉冰表示,最经典的减肥秘诀其实就是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1、合理膳食
饮食上要增加蔬果、全谷物、粗杂粮的摄入,尽量少吃饱和脂肪丰富的食物,如猪油、牛油、黄油等。
做饭时要尽量保持清淡,少煎炸、少盐、少糖、少油,主食要注意粗细粮搭配,避免吃太多碳水化合物。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吃,每餐保持在7分饱左右即可。
2、坚持运动
肥胖的人群选择运动方式一定要注意,要在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早期可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在身体适应之后再增加运动的强度。
一般建议开始运动时每周3次、每次3分钟,之后再逐步增加到每周5次。
除了有氧运动外,还建议适当进行哑铃、杠铃等抗阻运动,对提高肌肉力量、代谢水平有好处,可以更好的减重。
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全方位的伤害,对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体重超标的人要尽快减重。
参考资料:
[1] 《深入了解肥胖,重塑全民健康》. 生命时报 2024-05-20
[2] 《体重达到这个数,等于大脑早衰了12年》. 生命时报 2024-06-03
[3] 《三步评估、七种策略,做好心血管预防“侦察兵”》.医脉通心血管 2022-10-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