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好呀,我是二宝妈小月娟~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明明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却总被他们的“无理取闹”气到崩溃。
其实,这背后藏着孩子大脑发育的秘密——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才完全成熟。
前额叶掌管着情绪调节、逻辑判断和冲动控制,而幼儿期的大脑就像一块未打磨的璞玉,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而非强硬对抗。
所以,当你和一个3岁孩子讲道理时,他根本听不进去。这时候父母千万别和孩子较劲,他的脑子还没有长好呢!
01.超市里的“玩具争夺战”
上周在商场看到这样一幕,5岁男孩紧紧抱着奥特曼礼盒,在前面挡着妈妈的路,脸颊流着泪水哭喊"我就要这个!"。
妈妈也毫不示弱威胁道:"我数到三,放手!"结果孩子哭的更凶了。周围走过的人群频频回头看着他们。
而这场看似任性的闹剧,其实是孩子大脑的"系统崩溃"。当你和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讲道理时,简直就是在伤害亲子感情。
当孩子渴望新玩具的多巴胺浪潮冲垮未发育的前额叶堤坝,杏仁核(情绪中枢)就会全面接管身体控制权。
孩子并非故意让父母难堪,而是孩子的大脑孩子发育,他的很多行为并不是故意气你,而是本能驱动的结果。
如果父母这个时候和他较劲,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关系只会越来越僵。
02.父母该如何做?
当孩子挑战底线时,与其较劲,不如用科学的方法化解冲突。以下是四个关键策略:
①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孩子的情绪脑(杏仁核)比理智脑(前额叶)发育更早,因此他们更容易被情绪淹没。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
试试这样做,蹲下来与孩子视线平齐:"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特别想要这个玩具",用接纳和理解给孩子传递安全感。
等待孩子哭声渐弱,掏出纸巾擦掉他脸上的泪痕说:"我们可以先深呼吸三次,像吹生日蜡烛那样"。当孩子跟随节奏开始吸气时,前额叶重新夺回部分控制权。
切忌在情绪风暴中讲道理,这如同对龙卷风喊话。
曾有位爸爸在女儿崩溃时,突然学起霸王龙跺脚:"哎呀,我的爪子也想要玩具!",孩子破涕为笑间,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
②提供选择代替命令
命令式的语言,比如“马上放下!”。会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有限选择能赋予他们掌控感,减少对抗。
把"立刻放下玩具"换成:"你是想自己把玩具放回架子上,还是请售货员阿姨帮忙?"。
在游乐场冲突时,不说"必须回家",而问:"我们是坐宇宙飞船飞回家,还是变成小兔子跳回去?"。
这种策略巧妙激活了前额叶的选择功能。就像给哭闹程序植入了新代码,让孩子从"对抗模式"切换到"选择模式"。
有位妈妈甚至随身携带"选择魔法卡",当孩子陷入执念时,就亮出两张画着选项的卡片,瞬间转移注意力焦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③适应孩子的认知水平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抽象说教往往无效。需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沟通。
解释"不能买"时,别说"家里玩具太多",可以更加具象化:"这个奥特曼会吃掉你床底的乐高,就像你昨天画的怪兽大战"。
制定规则时,用"充电游戏"代替抽象时间——"等短针走到5,你的玩具车就能下班回家"。
神经科学家发现,7岁以下儿童对具象化指令的反应速度提升300%。
有位奶奶教孙子等待,在烤箱定时器上贴太阳月亮贴纸:"当小太阳转完一圈,饼干就睡醒啦"。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童话,孩子的前额叶才能读懂我们的信息。
④理解而非批评
批评会让孩子将焦点放在“被否定”上,而非解决问题。理解需求才能引导正向行为。
当孩子把牛奶打翻时,不说"怎么这么笨",而是模仿他的表情:"哎呀!牛奶突然跳出来了,吓我们一跳对吧?"。
在商场失控后,可以对孩子说:"那个玩具实在太酷了,妈妈小时候看到会发光的芭比娃娃,也像被魔法困住一样走不动路"。
这种"镜像对话"能激活大脑的共情回路。就像给失控的情绪安装缓冲气囊,让孩子知道:我的感受被看见了。
有位父亲在儿子发脾气后,画出"情绪小怪兽"漫画,把抽象的情绪冲突变成可对话的角色,反而教会孩子自我觉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的话:
育儿,是父母与自己的和解。
孩子的“较劲”不是故意对抗,而是大脑发育必经的探索过程。与其用权威压制,不如用智慧引导。
当我们放下“必须赢”的执念,用共情代替较劲,孩子会在爱与规则中,逐渐长成情绪稳定、有责任感的人。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驯服,而是唤醒。
最后,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和人生会越来越幸福。
作者介绍:我是小月娟,90后二胎宝妈,终身学习者。专注女性成长及育儿干货。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路同行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