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IY圈子里,超频几乎可以算是永恒的热门话题,

科技馆 2019-11-25 10:36:37

在DIY圈子里,超频几乎可以算是永恒的热门话题,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允许用户通过某些设置以实现超过处理器厂商初始设定的性能参数(‘开核’这种非常规操作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的操作。之所以出现这种可能,是因为尽管CPU的制造是依靠非常严格的工业化标准进行的,但实际上由于晶圆本身的品质不同,甚至芯片在晶圆上的位置不同,都会影响CPU最终能够达到的运行频率上限。而CPU制造商为了保证足够的良品率,自然会选择相对保守一些的频率来定义产品。这就会导致某些体质很好,能够稳定运行在更高频率上的处理器的性能被限制住了。这种偶然性的存在让超频带有一点游戏中开宝箱的感觉,而某些经过验证的可超频幅度非常大的处理器(单颗 or 批次),甚至在市场上还会产生额外的附加价值。

超频一时爽,一直超频一直爽

也有某些型号的处理器,或因为新技术赋予的特性,抑或本身市场定位限制了本身性能的发挥,就有可能具备了成为超频“神器”的潜力。DIY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第一次掀起平民超频热潮的英特尔Celeron 300A;例如大名鼎鼎的Tualatin(图拉丁)核心的Celeron 1.1GHz;例如靠超频可以带来60%以上性能提升的Core 2 Duo E6300和Pentium E21X0系列。

马来西亚产2006年第25周生产的A254批次的Core 2 Duo E6300是最能超的一批E6300,在当时的DIY圈子里,买到手就跟中彩票的感觉差不多

当然,超频的成功条件并不仅限于一颗体质很好的处理器,还需要主板BIOS调教、主板供电规格、散热器甚至是电源本身+12V输出的稳定性等一系列周边配置的配合。再加上随着处理器本身的预设频率越来越趋近于电气性能的极限,因此近十年超频的技术门槛也变得更高了。为了重新唤回用户的超频热情,以英特尔为代表的厂商也推出了一系列工具来帮助玩家体验超频的乐趣。

Tubro Boost 睿频

其实睿频就相当于“自动超频”。最早这个技术是在45nm的Penryn内核的Core 2 Duo处理器上引入的,当时被称作“Intel Dynamic Acceleration Technology”,主要工作方式就是当双核心中的一个核心进入休眠状态后,系统可以自动提升另外一个核心的工作频率,只是提升的幅度还比较小。

Nehalem架构X光照片,芯片代号Bloomfield。睿频被用来解决核心数量与频率之间的矛盾

随着Nehalem架构的Core i7把4核心带入了主流玩家的视野,这一频率动态提升技术也正式更名为“Tubro Boost(中文名‘睿频’)”。历经十余年的技术迭代,目前的睿频技术在频率提升幅度以及敏感度(已经达到毫秒级响应速度)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以性能级产品线的顶级型号Core i9-9900K为例,在默认3.6GHz的情况下,全核睿频已经可以达到4.7GHz,单核上限更是达到了5GHz。而如果是HEDT平台的X系列处理器,还会额外支持“睿频加速Max 3.0”,根据供电的能力以及散热的余量,在睿频上限的基础上再提升100MHz的运行频率。

10年来Tubro Boost在频率提升幅度上有了巨大的飞跃

这种完全无需用户手动干预的“自动超频”,算是在某种意义上真正实现了“全民超频”的愿景,但也正是因为睿频太方便好用,反而抑制了普通用户动手超频的欲望。但如果不满足睿频的幅度,想要进一步挖掘性能潜力,应该用什么呢?

Extreme Tuning Utility 极音实用程序

这个简称为“XTU”的软件,是英特尔开发的集系统监控和超频于一身的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它实际上相当于把主板的BIOS界面完全搬到了Windows系统环境下,因此能够对处理器(如果你的内存支持XMP,那甚至连内存也可以一起调节)进行非常细致的调节:例如在“Advanced Tuning”选项卡下,包括基准频率、倍频、功耗上限、核心电压/电流等等都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设置。XTU本身还集成了性能与稳定性测试功能,可以在超频完后立即进行相关测试,来验证超频是否成功以及带来的性能提升幅度。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