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隐士

子明聊文化 2023-02-09 18:43:03

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

1

抵杭的第三天,新任杭州通判苏轼便独自往孤山一行。

那是北宋熙宁四年(1071)的腊月。刚刚安顿了远来的一大家子,府上的公务又尚未繁重,确是难得的出游间隙。只是杭州多湖山胜景,为何偏向孤山行?

南宋 李嵩 西湖图 上海博物馆藏

早先离京赴任途中经过汝阴,老师欧阳修担心苏轼到了杭州无同游之人,曾向他介绍了隐居孤山之下的惠勤惠思二僧,苏轼此行似乎就是寻访此二人。

至少他对妻子是这么说的。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节选一

李嵩笔下的孤山

天寒欲雪,云烟满湖,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天气并不适合游山玩水。苏轼却游兴盎然。

他觉得楼台在云烟中明灭甚是可爱,湖水虽寒却清澈可数鱼,也正因为天看着要下雪了,城市中人都闭门不出,留给他一片唯有鸟鸣相应的静谧山林。

2

从凤凰山下的官廨出发,到孤山水陆约四里。

苏轼这个游客并不觉得累,随行的仆人可就没有这样的雅兴了。太阳刚有点下山的意思,就以天寒路远为由,催着苏轼离开这个清冷之地。

……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迴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节选二

通往孤山的游船

苏轼此行是否去寻访了惠勤惠思二僧?从诗中的叙述来看还不好确定。但有湖山如此,独行亦足以自娱,何况他还有另一个“同游者”。

……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节选三

这首诗名义上是纪念到孤山寻访惠勤惠思二僧,但直到最后两联,苏轼才道出此诗真正是为谁而写的——

上:林逋自书诗卷节选 下:卷后苏轼题跋

那个生前每年接受真宗使者慰问,死后被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的孤山林处士,林逋。

3

林逋主要生活在太宗、真宗年间,早在苏轼出生的十年前就已谢世,留下梅妻鹤子的传说。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宋史》

明 项圣谟 孤山放鹤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隐居孤山二十年,他种梅为妻,养鹤为子,常与西湖边的高僧诗友相往还。

若是有客来访时正巧外出,留守孤山的童子便会纵鹤飞天。林逋见天际白鹤盘旋,便会棹舟而还。这便是项圣谟《孤山放鹤图》的画意。

鹤、舟、林逋

他的诗作“澄浃峭特,多奇句”,可是随写随弃,从没想过流传后世。即时这样,好事者还是记下了其中的三百首,其中有两句你一定会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梅枝的疏影倒映在清浅的水面上,梅花的暗香浮动在黄昏的月光里。因为时值黄昏,月上梢头,日沉西山,天色还未全暗,此时照在水中的梅影不宜太浓或太深。

南宋 马麟 暗香疏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也只有马麟这样南宋一等一的画师,才能画出其中的细腻(注意看下方的淡淡疏影)。

4

项圣谟的《孤山放鹤图》作于 1657 年,其时大明灭亡已逾 13 载。作为一名前朝遗民(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孙子),项圣谟隐居不仕,梅妻鹤子的林逋自然就成了他的偶像。

相似的例子在前代还有很多。南宋亡后,与赵孟頫亦师亦友的钱选选择作南宋的遗民。也正是他,用画笔留下了后世最具生趣的林逋形象:

元 钱选 西湖吟趣图 故宫博物院藏

粲粲梅花冰玉姿,一童一鹤夜相随。

月香水影惊人句,正是沉吟入思时。

——钱选画中题诗

如果说南宋马麟的《暗香疏影》画的是“暗香疏影”的诗意,钱选画的则是这一惊人词句诞生前,诗人林逋的苦吟。

林逋头戴幅巾,缩着背趴伏在石案上,下巴塞进肥大的袖袍里,耐着寒冷,对着丈外铜瓶里的梅枝发呆。

案上笔墨具备,只是白纸无字,然而酒杯已空,灵感正在发酵。

只见诗人的嘴巴微张,似在吟着刚想到的咏梅诗句陷入自我陶醉,又似乎觉得还有些需要锻炼的地方,尚不急于下笔。

至于身后那个肩负养鹤、放鹤职责的童子,他早已见惯这样的场面,自得地在火盆前烘脚取暖。

5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元朝的汉人来说,他们不曾像钱选那样经历过神州陆沉的痛苦,却也很难在长时间取消科举制度的新朝谋得一官半职,做隐士成了普遍的选择,林逋也就自然成为全民偶像。

但即使等到明朝建立,仕宦之路重新打开,对于隐士林逋的精神崇拜依然没有减弱。明成化十二年(1476),沈周(称之为明代第一隐士也不为过)和好友结伴,人生中第一次来到杭州游玩,打卡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孤山。

林逋手札二帖后沈周题跋

“数年前,予与刘完庵、史明古游杭,首谒林和靖处士墓吊之。至今高风清节,犹想见于湖山间而不能忘也。近读东坡先生题处士诗,高妙绝尘……”

沈周读过苏轼赞美林逋的诗,如今于百年后重寻当初东坡寻访林逋遗迹的遗迹,西湖孤山的清景中,仿佛依然浸润着大宋真隐的风采。

《林逋手札二帖》在是沈周的珍藏,对于偶像的书法,他倾慕不已,也对苏轼《书林和靖处士诗后》一诗中(第二节中的苏轼题跋)的评价深以为然:

上:北宋 林逋 手札二帖其一 ;下:北宋 李建中 贵宅帖

诗如冬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苏)

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沈)

留台/西台即宋初书法名家李建中。他的书法得唐人遗意,沉着稳健,丰肌秀骨。林逋与之笔法近似,然而字体瘦劲,故曰“少肉”。

6

古人说文如其人,见字如面,林逋的书法、诗词和他的为人处世一样,清新绝俗。

“绍兴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观,尽徙诸院刹及士民之墓,独逋墓诏留之,弗徙。至元,杨连真伽发其墓,唯端砚一、玉簪一。”《西湖梦寻》

明 杜堇 陪月闲行(林逋步月)图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南宋时,皇室于孤山修建四圣延祥观,将原有的寺庙、士民之墓全数迁走,唯独留下林逋的墓。元初时杨连真伽发尽孤山上的前朝皇墓,林逋的墓地也未能幸免,然而最终所得竟然只有砚台一方,玉簪一只。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初他作诗文随写随弃的行为: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宋史》

林逋自书诗卷后落款: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

富贵和清名,前者林逋未曾拥有,后者他亦不愿存留,却在后世成为上自天子、下至士民共同景仰的存在,高人逸士的一生,什么才是重要?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当年司马相如去世,依然留下一卷对汉武帝歌功颂德,建议行封禅大典的书稿。而这首林逋的绝笔诗,却为终生无一字献媚而感到满足。

斯人清绝如此,大宋第一隐士,当之无愧。

(完)

0 阅读:6

子明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