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三年,她为何不归?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话搁在珍丽身上,那是一点都没错。
远嫁中国三年,愣是没回过一次娘家,电话都懒得打一个。
不是她铁石心肠,实在是老家的滋味,让她心里堵得慌。
你说这伊朗美女,图啥嫁那么远?
还不是为了逃离那个“重男轻女”的老思想。
珍丽出生在伊朗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感觉自己像个“赔钱货”。
家里大大小小的活儿都得干,洗衣做饭伺候弟弟,还得看老爸的脸色。
想上学?
那得先让弟弟吃饱穿暖了再说。
在家里,她活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惹得老爸不高兴。
后来,她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外出工作的机会,在一家中国老板开的花店里打工,每月还得把一部分工资交给家里。
后来花店生意不好,她又被介绍到老板朋友的餐厅里工作。
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建达。
建达是个中国人,也是餐厅的老板。
他看中了珍丽的聪明能干,两人渐渐熟络起来。
建达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珍丽的爱慕之情,而珍丽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跟着建达。
两人结婚后,珍丽就跟着建达来到了中国。
在中国,珍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她发现,原来女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也可以活得精彩。
建达帮她开了一家服装店,让她自己打理。
珍丽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一步步变成了事业型女性。
三年时间,她不仅适应了中国的生活,还和建达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用珍丽的话说,在中国的生活很幸福,能让她忘记家乡的一切,和家里之前的种种轻女行为。
所以,在远嫁的三年里,珍丽不但没有回过家乡,更是连一句问候的话语,都不曾给父母发过。
回家后,她怒了!
要不是弟弟一个劲儿地在电话里哀求,珍丽才懒得回去呢。
弟弟说,家里发生了点事,希望她能带着孩子回去看看。
珍丽心里烦躁,但还是答应了。
回到伊朗老家,父母对她那叫一个热情,嘘寒问暖,还准备了一大桌子好吃的。
这待遇,珍丽从小到大都没享受过。
可没过几天,父母就露出了真面目,他们想让珍丽出钱帮弟弟结婚,买房买车,甚至还要帮弟弟养孩子!
这下珍丽可炸了毛。
帮弟弟结婚可以,但要她养弟弟的孩子,这算什么道理?
老爸却说,弟弟没啥本事,以后还得靠她这个姐姐帮衬着。
听到这话,珍丽气得浑身发抖,直接和老爸吵了起来。
“从小到大,你们就偏心弟弟!
凭什么我要帮他养孩子?
我也是你们的女儿,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珍丽越说越激动,把这些年积压在心里的委屈全都倒了出来。
老爸听了,不但不觉得自己有错,还反过来指责珍丽不孝顺。
珍丽气得当场就要走,还是建达在一旁劝说,才勉强留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珍丽心里一直不痛快,走到哪儿都满腹牢骚。
甚至不惜把小时候的苦楚,对着儿子讲述。
伊朗父亲看着女儿的样子,不但以父亲的身份威胁珍丽闭嘴,情绪不稳定之际,伊朗父亲更是动手打了珍丽一巴掌。
这一下,珍丽彻底爆发了,她觉得自己这次回家,就是最错误的决定。
后来,珍丽还是离开了家,临走前放下狠话,说以后再也不回来了。
还是弟弟打来电话,让珍丽别生气,说这都是他的错。
珍丽心里委屈,但也知道老爸从小就不喜欢她,所以也没再和弟弟计较。
即使自己满腹委屈,珍丽还是帮助弟弟,买了房子和车子,让弟弟今后结婚的时候用。
多年后,伊朗父亲离世前,珍丽还是收到了来自父亲的道歉,但当时的珍丽,显然对这些没有了感情。
童年生涯里,珍丽始终不明白父母的偏心在哪里,所以她也只能以不爱,和重男轻女为借口,来填补内心的委屈。
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其实,珍丽心里也明白,父母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儿子才是传宗接代的人,女儿迟早要嫁出去,是“外人”。
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光宗耀祖,给自己养老送终。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忽略了女儿也是他们的孩子,也需要他们的关爱。
这种偏心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女儿的心,也让女儿对这个家失去了归属感。
好在她有了机会,遇到了建达,将她带往中国生活,给了她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而珍妮自己也因为童年的生活,一生也只有一个儿子,将所有的爱,都给了他。
或许,对于珍丽来说,远嫁中国,是她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它让她摆脱了过去的阴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让她明白,爱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任何偏袒。
只是,这份醒悟来得太晚,让她和父母之间,留下了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裂痕。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爱也需要方式方法。
如果父母能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偏执,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家庭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