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太原样板

太原日报 2025-02-06 07:02:16

岁末年初,小店区刘家堡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占地面积约10亩的蝴蝶兰种植基地内,80余种蝴蝶兰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依托“千万工程”政策,村里因地制宜建设特优农业产业园区,打造“王琼故里·百院非遗”文化村,探索出了一条和美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叫响“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新名片。“2024年来村里的游客比上年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再创历史新高。”村党委书记乔武平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近年来,我市立足省会担当,强化率先意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2024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以“百村示范、双百提升、全面整治”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完善、乡村产业延链、集体经济壮大、治理效能提升、群众精气神提振“七大工程”,典型引领,示范带动,聚力打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太原样板,走出了一条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三产融合聚动能

2024年,晋源区三家村的鱼菜综合种养项目真正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成为我市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产业带头人程玉姣介绍说:“在这里,鱼池与菜棚比邻而居,养殖尾水经过滤杀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鱼粪经合理发酵成为菜棚的底肥,从而打造出新型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目前,“鱼菜混养”已成为村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三家村正以此为依托,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拓展旅游产业链,推动农文旅、产学研高效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我市坚持“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务全国”的思路定位,做足“土特产”文章,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10家,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围绕“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着力打造蔬菜、高粱、马铃薯、谷子、葡萄、奶业等6类农业全产业链。推进酿品、乳品、肉制品、主食糕品、预制菜品、果品等6个“特”“优”产业集群成势,2024年1至11月产值达160亿元,同比增长8%。

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237元,绝对值领跑全省。开展“公用品牌全国行”“百万乡品进省城”系列活动,山西陈醋、阳曲小米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特优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扩大。推出5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小店区刘家堡村、晋源区稻田公园、万柏林区玉泉山多个乡村旅游景点“火爆”出圈,全市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达到806万人次,营业收入预计突破6亿元,“农中有旅、以旅促农”的格局初具规模。

城乡协同促升级

“自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咱这村变化可太大了。”娄烦县峰岭底村村民常志生高兴地说。走进村里,满眼是笔直干净的街道、整洁有序的院落和描摹生动的街巷文化墙。“2024年村里又上马了‘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项目,新建了民宿小院、游乐园、露营基地,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民的收入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市把县域作为基本单元和重要空间,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协同发展。聚焦村内外道路沿线、背街暗巷、庭院内外等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推进人居环境向靓丽蝶变。目前,农村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4%,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4%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任务”稳居全省首位。农村清洁取暖实现全覆盖,打造杏花岭区大窑头村等4个农村清洁采暖典型应用场景,引领农村供热新方向。因地制宜、梯次推进,重点建设了22个精品示范村、88个提档升级村,打造出一批以小店区刘家堡村、万柏林区九院新村、清徐县杨房村等为代表的各美其美的和美乡村。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走在全省前列,失学辍学全面实现常态化清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96.1%、98.7%,县—乡—村区域养老服务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2980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率达 100%。重点乡镇、村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

党建引领筑根基

阳曲县海子湾村以网格化管理“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成为我市乡村治理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村党支部书记王庭元表示,全村倾力打造“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深入网格中、事务处理网格内”的基层治理体系,网格员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进家门、进院子,真正做到“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以“微服务”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实现农村治理“由乱到稳,由稳到治”的转变。

我市始终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效能的“双提升”。完成138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实现“一村(社区)一名研究生”全覆盖。

全面完成“清化收”工作,扩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测平台和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应用覆盖面,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百万元以上村”突破200个,位列全省第一。专项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推广运用“网格化”“积分制”“帮代办”“一支队伍管执法”等有效治理方式,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扛牢省会担当、强化省会作为,我市将聚焦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三项重点任务,继续大力实施“七大工程”,在乡村建设上再出彩、经营模式上再创新、农民收入上再突破,举全市之力在全省率先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捷、产业发展强劲、乡村文化繁荣、风貌积极向上的和美乡村,合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太原样板。记者 周 皓  太原日报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