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的无人车:下一阶段的新热点?

渊亭防务 2024-12-25 14:04:12

作为目前正在进行的、规模最大且最为工业化的陆地战争,俄乌冲突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技术能力与策略迭代能力,这与中东地区冲突各方缓慢的策略升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俄乌双方都重点发展的无人装备领域,这一快速迭代特征更为显著。

作为博弈升级的结果,无人地面车辆(UGV)可能将是俄乌战场博弈下一阶段的热点领域。

2022年之前俄乌双方的无人车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有多款无人车面世,包括用于排雷、反坦克、突击、后勤运输等多种用途的无人车,囊括了小型、中型和大型无人车。

表1:俄罗斯在俄乌冲突前推出的无人车型号

基于BMP-3平台的“乌达尔”战斗无人车

但在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无人车的研发周期并不长,技术发展不够充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无人车整合进现有作战体系中。俄军尚未发展出成熟的相关军事学说,因此也没有大批量装备这些无人车,并且俄方还认为这些遥控或具备AI支持的自主无人车难以与常规部队进行融合。

俄罗斯方面利用演习和实战机会对这些无人车进行验证。在2021年9月进行的俄军Zapad-2021战略演习中,俄罗斯首次在常规有人部队中使用了“乌兰”-9和“涅雷赫塔”型战斗无人车,但实际参与演习的无人车规模很小,有明显的试验性质。“索拉特尼克”则在2018年的叙利亚进行了有限的“准实战”部署,但没有投入实战。“乌兰”-6型大型排雷无人车也被运用到叙利亚战场,在帕尔米拉等城市进行排雷作业,该型排雷车车重6吨,能够承受6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并且能够检测爆炸物类型,遥控控制距离在1公里以内。

唯一有投入实战的是“乌兰”-9战斗无人车,但实战效果不理想。在2018年的叙利亚,即便面对非对称对手,“乌兰”-9也暴露出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实际控制距离仅有设计值的10%;有17次1分钟以内和2次持续1.5小时的控制中断案例;无人车的支撑、导向滚轮以及悬架弹簧频繁出现问题;光电站无法识别2公里外的目标;OCH-4型光学系统无法充分发现对方的光学传感器或观瞄设备;30毫米机炮不稳定且只能在静止时开火。当然,这些问题可能与俄罗斯自身电子工业薄弱和精密加工能力不足有较大关系,因为从后来的实战来看,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无人车上。

在战前各个型号的无人车中,“标记”RTK无人车的自主性最高。2021年10月,俄罗斯在东方航天发射场测试了“标记”RTK无人车。“标记”RTK在试验中利用技术视觉系统,顺利完成了连续三天沿着给定路线自动驾驶和巡逻的任务。而在作战测试中,3辆轮式底盘RTK与2辆履带式底盘RTK结合,在没人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侦察和目标识别任务,其还实现了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交互与目标分配,可以寻找最佳射击位置并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反应。

2021年在东方航天发射场测试的“标记”RTK无人车

乌克兰方面的无人车型号较少,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是“阿玛特”型(Армат)无人车,但该车做工过于简单,仅停留在原型车阶段。乌克兰在冲突前发展的无人车相对较少,因为这一领域当时不是乌克兰军事工业的重点。

乌克兰“阿玛特”型无人车

俄乌冲突的环境特点

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军只出动了“乌兰”-6型排雷无人车,其在得到严格保护或者处于接触线后方的情况下可以充分胜任排雷任务。这也说明了冲突初期俄罗斯确实大范围地采用了叙利亚战场的经验。

战场形态经过几番波动,最终回到了某种平衡点,战线静态化成为了这场大规模冲突的主旋律。在漫长的接触线附近10-15公里范围内,充斥着对方的FPV、四轴无人机和巡飞弹等打击武器,可以对出现的人员或车辆进行有效的杀伤。为此,双方都采用了在这一接触带进行人员和装备分散部署的策略以降低损失。但分散部署的缺陷在于这大大增加了各个据点之间的后勤压力、增加了大规模兵力集结的困难。传统的大纵深进攻无法实施,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浅纵深的进攻。接触线成为了双方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寸步难行的地带。

在这一情况下,无人车的能力日渐得到重视。无人车可以满足这一距离内的运输,而其较轻的重量可以确保其在反坦克地雷场上穿行。同时无人车的体积较小,增加敌方的发现难度,速度又高于步行,这些特点构成了在这种静态接触线中有效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俄乌冲突的平坦地形也只需要这类无人车拥有相对简单的行驶构造就能完成大部分任务,这一环境因素也大大提高了无人车的运用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战争持续时间过于漫长,乌克兰方面的士气可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因此,乌克兰方面可能比俄罗斯有着更强烈的降低一线部队对人力的需求,无人车辆的运用可能对于环境乌克兰的人力紧张和维持士气有着一定帮助。

实战中的主要任务领域

目前来看,实战中双方都逐步形成了几个较为有效的无人车运用领域,而在一些领域内,无人车目前的性能被证明不足以完成任务。

1.布雷与排雷

排雷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运用方式,如俄罗斯的“乌兰”-6型排雷无人车很早就被投入使用。现在,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研发的MGR-4型无人车同样在前线进行排雷测试。

测试中的MGR-4型无人车

最早在战场上投入的无人车布雷的一方是乌克兰人。乌克兰的小型无人车小范围出现在2023年6月的乌军扎波罗热反攻中。乌克兰方面也持续研发新型布雷无人车,其中包括可以携带2枚TM-62型反坦克地雷,并在遥控下部署到指定地点的Ratel S型无人车。Ratel S型最高时速为24公里/小时,续航里程为6公里,电池续航时间为2小时,可安静地接近敌方防线而后执行任务。

乌克兰的Ratel S布雷无人车

在发展布雷型无人车上,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一样积极。在2023年3月底,俄罗斯就推出了他们的爆破无人车∆V-04型,其可以携带TM-62型反坦克地雷进行布雷,同时也可以对乌方阵地或车辆实施爆破。

∆V-04型无人车

2.自杀式爆破

火力不占优势的乌克兰是较早想到用无人车运输爆炸物进行精准爆破的一方。他们在2023年3月就在巴赫穆特方向展示了一款小型无人车,其可以通过遥控搭载MON-90地雷或者其他炸药潜入俄军阵地进行爆破。但从后续来看,这样的做法并不多。

最初出现的乌克兰无人车

Ratel S型无人车的设计重点是摧毁敌方人力和装备,其车身中部可容纳反坦克爆炸装置或迫击炮弹以发挥多种战斗作用。在2024年4月,乌克兰的视频显示,一辆疑似为Ratel S的无人车在顿涅茨克地区伊万尼夫斯克村对一座桥梁进行了爆破,从而避免这座桥被俄军使用。

疑似乌克兰的Ratel S型无人车在实施爆破

俄军的杀伤链由于较低的信息化程度显得更长,因此一线部队等待支援往往浪费很长时间。因此,一线部队开始使用无人车对乌军据点进行爆破。

根据公开的视频信息显示,俄军方面首次大规模使用无人车是在2024年9月进攻弗勒达3号矿山时,这一方向主攻的是俄军第14旅苏拉普拉多夫营。根据他们放出的视频显示,在进攻弗勒达3号矿山时,俄军先后使用了至少14辆被称为“鼹鼠”(Крот)的自杀式无人车对乌军据点进行爆破。到12月,俄军的“鼹鼠”继续活跃在大诺瓦希而卡方向,对乌军的阵地进行频繁地袭击。

俄军的“鼹鼠”即将钻入乌军据守的建筑物内

相对于需要向俄罗斯空天军提请并等待审批的空中支援,这类自杀式无人车俄军基层部队可以自行使用,且威力大于125毫米坦克炮或者120毫米迫击炮等常见支援火力,制度灵活性和爆炸威力都较高。因此,对于拥有较多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俄军部队,自杀式爆破无人车变为一种有效的攻击手段。

还有视频证据显示,一些无人车遭到了乌军持续的轻武器射击仍然前进了一段距离。这说明无人车相对于无人机而言更容易被对方命中,但其坚固程度仍然要显著高于无人机。对于前沿据守的小股部队而言,如果没有无人机进行持续的监视,要从大量地面障碍物中发现隐蔽前进的无人车同样不太容易,而在发现后如果仅凭借轻武器的射击同样不一定能有效阻止无人车的前进。

3.武装巡逻与突击

在2022年11月时,俄军曾公开过一款加装两挺机枪的遥控无人车,但之后没有更多信息,可见这一尝试效果不佳。

2023年5月时,俄军的“平台”-M无人车被发现曾出现于俄乌冲突前线,其被用于进行阵地警戒等任务。但是在此之后“平台”-M同样极少出现,说明相关测试可能不太成功或者该无人车不具有很高的性价比。此外有消息声称“平台”-M使用常见的游戏手柄进行控制,但不确定信息可靠性。

执行阵地监视和加强火力的“平台”-M

在2024年春季,俄罗斯投用了“信使”(курьер)无人车。该车由一位民间人士设计,可以模块化,基本平台设计成本约为100万卢布,仅为“平台”-M的1/6,并且如果进入量产成本还可以更低。根据俄罗斯方面的信源,第74近卫摩步旅曾使用几辆“信使”无人车对乌军阵地进行突袭,并声称这些无人车给乌军造成了一定伤亡。但同样的,乌克兰方面也显示,有至少两辆分别搭载AGS-17型榴弹发射器的“信使”无人车被乌军击中后瘫痪,随后遭到了乌军FPV无人机的击毁。类似的进攻出现次数很少,可能意味着这类无人车突击效能并不让俄军满意。

参与突击作战的“信使”无人车

乌克兰方面也开始使用一些无人车进行武装突击作战。俄军空降兵的FPV就曾多次对乌克兰方面加装M2重机枪的无人车进行攻击。

2024年12月俄军光纤无人机攻击乌克兰机枪无人车

俄军无人车的突击作战还有一个特殊形式是进行劝降。在一部分乌军士气较差的战线上,俄军会使用无人车前往乌军阵地进行劝降,对于有投降意愿的乌军则会借助无人车进行实时沟通。这样可以避免之前使用Telegram等社交软件遭到乌军督战队察觉,导致投降过程中被乌军袭击的情况发生。

4.后勤运输

后勤运输是无人车较早投入的领域之一。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俄乌双方都频繁地使用无人车投入阵地后勤运输和伤员后送任务。这类中型无人车可以运输约91公斤的货物,能较好地满足大部分伤员的后送需求。从网络上涉及无人车后送的战地视频规模来看,无人车的运用规模正在快速扩大,双方都越来越多地使用无人车从事接触线一带的运输工作。

俄军无人车后送伤员

俄军“信使”无人车运输补给

2024年12月17日,俄罗斯塔斯社公开了由俄罗斯High-Precision Systems公司研发的新型Depesha无人车和由库尔干机械制造厂研发的Karakal履带式无人车。

Depesha机器人平台有两个版本:履带式和轮式。履带式Depesha具有高越野机动性、紧凑的尺寸,能够承载高达100公斤的负载的同时实现高达15公里/小时的速度。该平台通过操纵杆进行控制,视频信号传输到VR眼镜或操作员控制台上的监视器。为了保证抗干扰能力,Depesha还可以使用光纤有线通信线路。轮式Depesha则有两个版本,一种配有担架,用于伤员后送,另一种设计用于运输补给品、燃料和设备等物资。Depesha通过Prometheus系统控制,轮式版本重100公斤,可以承载几倍于自身重量的重量,速度高达30公里/小时。

Depesha无人车

Karakal型无人车则可以在复杂地形下活动。它的负载能力高达500公斤,最高速度可达15公里/小时。该平台可以根据运营需要运输设备、运送货物或携带附加模块。Karakal配备了配有电视和热成像摄像机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全天候运行。

Karakal型无人车

目前的战例表明,无人车在这种静态化的战争中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双方投入使用的规模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无人车的使用范围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从俄乌冲突看无人车使用的经验

目前来看,基于俄乌冲突的战场环境,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扩大各类无人车辆是使用范围和使用数量。这说明无人车确实具有独到的优势,当然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目前俄乌双方的无人车确实被证明可以有效降低伤亡,特别是在危险的布雷、排雷、爆破等任务中,无人车的效能毫无疑问将带来巨大的优势。相对于“斯拉夫超人”手抛反坦克地雷进行爆破的作战方法,无人车肯定可以降低这些经验丰富的士兵出现伤亡的概率,并且也能确保一线部队拥有完整的战术级杀伤链。无人车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伤员后送任务,从而降低接触线的救护车辆损耗。

第二,在战场上被证明有效的无人车均为中小型无人车,那些战前被研发出来的大型无人车最终被证明存在反应迟钝、可靠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尽管中小型无人车通过能力常常存在缺陷,如因为感知能力缺陷容易陷入泥坑或者弹坑中,但其成本的低廉使得这一缺陷变得可以容忍。

第三,目前俄乌双方使用的无人车多为遥控,具备自主性的产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实。自主性技术没有普及的原因之一是战场地形过于复杂且千变万化,开发训练模型和相关数据集难度过大。自主化是个大方向,不过以俄乌目前的资源水平,能否支撑其这样的技术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疑问。

第四,基于自主性的薄弱,在战场上的无人车数量尚不足以充分发挥无人车的全部潜力。无人车的应用也依然相对独立,尚没有充分形成体系、没有实现与有人系统或其他无人平台的充分整合。但对于双方而言,基于“人在回路中”的模式构建更复杂的作战体系应当是可行的,主要取决于这场战争还会持续多久。

第五,无人机的密度直接决定了无人车的作战效能。目前来看,无人车在面对无人机攻击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而无人车取得成果的地带很可能是敌方无人机已经被消耗殆尽或者处于换防空挡的情况下。相反,若得到己方无人机的引导和指挥,无人车的行动效能也会大幅度提高。

乌克兰无人机攻击俄军布雷无人车

2024年12月16日,别洛乌索夫表示俄罗斯陆军正计划根据对乌克兰战争的经验组建无人系统部队,目前尚不清楚新部队编制架构和潜在任务模式,但可以预计其编制中将包括地面无人车辆。12月23日,俄军一辆执行火力侦察的无人车成为了第一辆进入大诺瓦希尔卡的俄军车辆。同样的,乌克兰方面也正在逐步扩大无人车的运用范围。据报道,乌克兰国内大约250家当地国防初创公司已开始建造武装无人车和无人医疗后送平台,供基辅前线部队使用。有消息称,2024年12月下旬乌军在哈尔科夫以北的Lyptsi地区实施了一次完全无人化的地面攻势,参战的有数十辆配备自动武器的无人车,并有无人机进行配合,但战果不明。

俄乌冲突的技术迭代速度远高于其他战场,而最终双方在高强度竞争中呈现趋同博弈往往是接近最优策略的方案。俄乌冲突中无人车的技术与应用模式,可能将成为战争第四年的博弈重点之一。俄罗斯与乌克兰在战争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值得持续关注。

0 阅读:12

渊亭防务

简介:专注一站式A1+国防解决方案,产品自主研发、安全可控,架构搭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