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季渐行渐远,人们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立秋。
今年的立秋却不同往日,被传为60年一遇的罕见事件,更是有着6大特点。
那这6大特点又是哪些呢?又为何被称之为60年一遇呢?
六大特点立秋,这两个字眼总能勾起人们对凉爽秋天的期盼,朋友圈里,各种秋景图、冰镇美食的画面开始刷屏,仿佛一夜之间,炎炎夏日就要挥手告别。
现实却常常与期待背道而驰,“秋老虎”这个词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立秋过后气温并没有下降,反而依旧保持在高温天气,甚至比夏季更为炎热。
要是回到古人时的算法来看,立秋的时间地点是太阳达到黄经135°时,才会被称为立秋。
而在那时农历六月的立秋被称为“早立秋”,而七月的则是“晚立秋”。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一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早立秋往往发生在庄稼尚未成熟收割之时,可能因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影响农作物,因此有时也戏称为“坟头秋”,相对地,晚立秋意味着庄稼有更多时间成熟,吸收充足的阳光和养分,预示着一个丰收的“黄金秋”。
除了早立秋和晚立秋外,“公母秋”、“睁眼秋”也都是着不同的说法的,而这些特点都与立秋的日期有着直接关系。
2024年的立秋日期是在农历七月初四,在按照上面的说法来算的话,今年可以说是一个丰收年啊。
但也有人依据“逢双数为母秋”的说法,认为今年应该是一个“母秋”,暗示可能会有一段炎热的天气,与传统上理想的“黄金秋”有所出入。
虽然这些预测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学研究表明,“秋老虎”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等,并非简单的“早立秋”或“晚立秋”就能决定。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能够对天气做出更精准的预测,但传统立秋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承下来。
人们依然会在立秋这一天“贴秋膘”、“啃秋瓜”,这些习俗已经超越了原本的农业意义,成为了一种寄托情感、传承文化的仪式。
“秋包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词指的是立秋的时间在末伏期间,意味着炎热的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虽然现代人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节气来安排农事,但“秋包伏”的出现依然提醒着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不能因为立秋了就掉以轻心。
立秋不仅仅是24节气中其中的一个节气,更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立秋需要做哪些准备?秋季的天气变化莫测,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开始下起濛濛细雨。
这样的变化其实对农民才是最大的考验,他们与天气争分夺秒,他们要提前做好规划,确保在坏天气来临前将粮食完成收割,确保颗粒不漏。
自然界在“秋收”,而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在这个季节好好“进补”,别以为“贴秋膘”是随便说说,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智慧。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肺,很多人觉得这时候应该“清淡饮食”,甚至不敢吃肉,怕“上火”,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
秋季进补,贵在“滋阴润燥”,而不是一味“清淡”,以川贝梨汤为例,川贝母润肺止咳,梨子清热润燥,两者搭配,不仅味道清甜,还能滋养肺部,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不适。
当然进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切忌盲目进补,避免适得其反。
除了饮食,秋季养生还要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作息,立秋过后,昼夜温差也会变大,也许你在入睡前还没有感觉到冷,但是等你熟睡之后,温度随着下降,你自然也会感受到寒冷,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冒。
尤其是对喜欢熬夜的人来说更加需要警惕,因为熬夜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增加感冒的风险。
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干燥,许多人开始出现干皮和过敏等现象,平时要特别注意补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补水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多喝水、定期敷面膜或使用护肤品等都可以有效帮助肌肤保持水润状态。
许多人误以为,秋季的紫外线较夏季弱,因此不再需要涂抹防晒霜。
事实并非如此,秋季的紫外线强度并不弱于夏季,甚至有时更强,继续采取防晒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俗话说秋季养生,在秋季虽然天气并不是特别冷,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尽量少吃生冷食物,选择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热汤、热粥等,不仅可以暖胃,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
为何称60年一遇立秋这词儿听着就带感,毕竟是秋天的门槛儿嘛!
往年一到这时候,咱就开始琢磨着吃点啥好的,贴秋膘了,但是今年这立秋,有点意思,愣是拖到了8月7号以后,活生生成了个“晚立秋”。
您还别说这“晚立秋”可不是年年都有的稀罕事儿,上回碰见还是60年前了。
说白了,这“晚立秋”跟咱老祖宗玩的天文历法脱不了干系,要想理解也很简单,就是地球大哥绕着太阳爸爸转圈的节奏有点变化。
再加上这些年全球气候变化跟坐火箭似的,极端天气跟家常便饭一样,这不连带着传统节气和咱农民伯伯种地的老黄历都得跟着调整。
可别小看这“晚立秋”,你想啊立秋晚了,庄稼的生长周期就得跟着变,到时候是丰收还是歉收,心里可就真没底了,更别说这几年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不是干旱就是洪涝,简直是雪上加霜,让人头疼。
不过咱也不能光顾着发愁,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农业科技这么发达,咱农民伯伯也得与时俱进,调整调整种植结构,多种点抗旱抗涝的新品种。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立秋·暑气未消盼清凉“秋包伏”下酷热依旧|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