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失速”,中欧合作能否成为新出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21 15:55:44

来到十字路口 欧洲经济如何转向?

近日,2025年欧洲视听设备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展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会展中心举办,展示了视听和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最前沿成果,吸引了超过1600家展商参展。图为人们在技术展上参观。新华社

10年前,全球百强企业中有36家来自欧洲,而现在仅有14家欧洲企业上榜,且无一进入前十名。10年间,欧盟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从22%下降到了17%。

近日,欧盟工业、内部市场和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在欧盟轮值主席国波兰的首都华沙召开,主要议题是确保贸易和工业政策的一致性,以加强欧盟在不稳定国际环境中的经济竞争力。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撰写的《欧洲未来竞争力》报告称,欧洲若想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不仅需要更协调的产业政策和更高效的决策机制,还应每年额外投资8000亿欧元,用于在高科技等领域重点发力。

2025年,欧洲经济正处于多重挑战与机遇的交汇点。从经济增长停滞到地缘政治博弈,从能源危机到贸易政策调整,欧洲的经济决策不仅影响自身发展,也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欧元区经济增长不均衡

欧洲议会2月17日发布的最新“欧洲晴雨表”青年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成本上涨成为欧盟年轻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四成受访者认为欧盟未来5年内应将应对物价上涨视作头等要务。此外,33%的受访者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31%的受访者关注经济形势和增加就业。社会福利与医疗、教育与培训、住房等问题也是受访者较关心的问题。

随着西方在俄乌冲突爆发后逐步对俄罗斯实行能源禁运,欧洲天然气价格大涨,传统能源密集型工业产出大幅下降。能源转型的艰难显著威胁到了欧盟工业乃至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例如,德国历史上成功的“廉价”能源和高附加值出口模式开始“衰亡”,德国经济长期停滞、汽车行业不断动荡,改革和投资迟迟不见踪影。

近期,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德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倒退了近10年,人均收入在2024年降至36130欧元,是自2016年以来未曾出现过的水平。2025年,因移民导致的预期人口增长,将导致德国人均收入进一步下降,使德国的生活水平连续4年下降。2018年以来,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15%,制造业的总就业人数减少3%。据介绍,成本负担沉重的德国金属和电气制造商可能会在未来5年内裁员高达30万人。摩根大通将2025年德国经济增长率下调至零。1月,德国政府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1%下调至0.3%。

法国2024年经济增长1.1%,但2024年四季度环比萎缩。目前法国政府正努力控制高企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法国汽车、制药、葡萄酒等行业的企业担心,美国的关税措施可能会减少其对美国市场的出口。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受能源价格上涨驱动,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5%,连续第四个月上升。欧洲央行预计,202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仅为1.1%,2026年增长1.4%。受法国和德国经济收缩的拖累,尽管欧洲央行采取了降息等货币政策措施,但欧盟经济增长前景依然低迷。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日前表示,欧洲经济已“陷入停滞”,并且“短期内仍将保持疲弱”。分析人士指出,一旦美国对欧洲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可能会迫使欧洲央行进一步降息以支撑经济增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欧元将被进一步削弱。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对欧洲而言,“警钟”已经响了多年,正确的应对方式是采取行动实现经济自主。

不过,得益于欧盟恢复基金的资助和服务业的发展,一部分南欧国家的经济增速超过欧元区平均水平。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曾因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备受关注,但现在却一跃成为拉升欧盟经济整体增长率的重要力量。西班牙的失业率降至10年来的最低水平,通胀情况也不断改善;国际评级机构维持葡萄牙信用评级,并对其经济增长展望积极;在投资扩大和私人消费提振等有利因素的驱动下,希腊经济也正走上复苏通道。欧盟委员会预计,2024年西班牙、希腊、葡萄牙GDP增速将分别达到3.1%、2.1%和1.5%,意大利也将维持增长势头。

欧洲“创新荒漠”现象引发担忧

欧洲拥有世界顶级创新集群,如剑桥科技集群和瑞士生物谷等。以巴塞尔、苏黎世和伯尔尼地区为中心的瑞士生物谷是一个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集群。它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药物开发、临床试验和商业化的整个创新链,聚集了数百家小型和初创企业,以及大型制药企业如诺华和罗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企业生态系统。

但是,如今欧洲在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中的占比仅为8%,远低于美国和亚洲。这一现象引发了欧洲在创新和竞争力方面的担忧。美国帕兰蒂尔技术公司防务项目主管麦克·加拉格尔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说,欧洲人工智能和软件社区缺乏创新,欧洲发展模式的优势已经消失。

美国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技术发展模式正加大欧美分歧,也让欧洲创新陷入窘境。2010年,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就已在伦敦成立,比美国的OpenAI领先了数年,但却在多年后被美国公司收购。“欧洲诞生、美国受益”,欧洲在众多前沿领域早有战略布局,但由于研发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科研成果转化道路漫长,进展缓慢。欧洲科技发展焦虑感正不断加剧,欧洲领导人越来越担心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被边缘化,失去话语权和影响力。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简军波近日撰文介绍,公共财政是欧洲基础研究和风险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但欧盟现有预算结构中大量资金需应对农业补贴和非创新领域工业补贴及地区安全风险。私人投资也不足,美国私人研发投资占其GDP的2.61%,欧盟仅占1.48%。许多欧洲传统大型公司选择停留在“舒适区”,欧盟商业部门约50%的创新活动发生在传统技术行业,如汽车行业。欧盟27个国家的市场运作规则、法规、税收和标准存在差异,其多样性阻碍了不同企业间的无缝协作,尤其阻碍初创企业和小企业发展。2008~2021年,近30%的欧洲“独角兽”公司将总部迁至境外。

今年2月,欧盟出台有关《人工智能法案》的指南,明确人工智能的“禁区”。过度监管打击了欧洲初创公司的成长和创新型公司规模的扩大,受到超过160名企业高管联名公开反对。

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欧盟竞争力指南针”,这一经济发展新的路线图希望借助减少创新差距、推进低碳与竞争力提升战略、提升经济安全的“三支箭”,实现重塑欧洲活力并重振经济增长的目标。该路线图将简化行政手续、降低单一市场准入障碍、加大竞争力投资、提升关键技能和协调欧盟及其成员国政策作为五大实施支柱。

美国对欧盟出口征税投下阴影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威胁对欧盟出口商品加征关税,这可能导致欧洲工业遭受重创。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强调,欧洲企业在美国雇佣了350万名员工,美国另有10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依赖于与欧洲的贸易。欧美双边年贸易总额达1.5万亿美元,彼此利益攸关。

欧盟委员会2月14日发表声明说,美国提出的“对等”贸易政策是朝错误方向迈出的一步,欧盟将“立即且坚决地”对加征关税等妨碍自由和公平贸易的不合理壁垒作出回应,保护欧洲企业、工人和消费者免受不合理关税的侵害。

近日,负责协调欧盟成员国经济政策的欧盟经济事务委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在欧元区财长布鲁塞尔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对欧盟实施关税的威胁还没有落实,但其负面影响已经出现,严重限制了投资。此外,最近几个月能源价格的上涨也拖累了产出。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约阿希姆·纳格尔2月17日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将使出口导向的德国在2027年经济产出增速比预期低1.5个百分点,通胀率也可能会被推高。

近期,欧盟27个成员国负责贸易事务的部长召开视频会议,商讨应对美国关税的措施。欧盟愿意就贸易逆差、汽车、大豆、液化天然气等问题与美方展开讨论,还考虑从美国进口更多农产品和军事装备,并将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从当前的10%下调至与美国持平的2.5%。

如果谈判无果,欧盟可能通过加征报复性关税、动用反胁迫工具,以及加强对美科技巨头的监管等措施进行反制。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警告称,对美反制的关税税率可能翻番,摩托车、牛仔裤、花生酱、威士忌以及一系列影响美国出口商的产品都将成为目标。欧盟还可限制第三国公司参与公共采购项目,或对服务贸易和投资设限,而美国对欧盟在服务贸易方面存在顺差,亚马逊、微软等都依赖欧盟市场。欧盟还可能重新推动“数字服务税”,对美国科技公司提供的在线广告、数据销售等数字服务征税。

欧洲对中国态度转变

近年来,欧洲对中国的态度逐渐从“去风险化”转向“必要的伙伴”。中国已成为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国通过进口需求和技术输出,为欧洲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持。中欧经济合作在2025年大概率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能源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欧合作潜力巨大。

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欧美价值观裂痕将动摇维系欧美跨大西洋关系的基础。据悉特朗普政府更在意如何减少对欧洲的投入,同时获取更大的收益。当地时间2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向中方表示,德方反对保护主义,不赞同打关税战,希望欧中双方本着建设性态度,尽快妥善解决电动车等摩擦问题,共同维护自由贸易体制。

“欧洲对中国的崛起深信不疑。”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帕维尔·泽尔卡近期进行了一项新调查,分析欧洲公民如何看待中国。他表示,虽然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国还不是人们与家人或朋友共进午餐时讨论的话题,但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是欧洲的合作伙伴。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将会增强,因此自然而然得出结论——我们需要与如此重要的国家进行合作。在德国和丹麦,人们正在讨论经济是否过度依赖中国;但在南欧,从意大利到保加利亚、西班牙,人们的看法更加积极,因为他们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经济利益。

在美欧关系面临非常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欧洲人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政策、理念与行动。如何从多边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定义与发展中欧关系?冯德莱恩近期多次提出可以与中国达成协议,并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当然,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仍存在分歧。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近日在欧洲议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欧盟仍希望与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的一些方面进行合作,还表示要继续抵制中国所谓的“产能过剩”,体现了一种复杂心态。

2025年被视为欧洲经济的关键一年,其政策选择将决定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向。中欧合作和美欧博弈将成为未来欧洲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欧洲需要在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可持续的复苏与发展。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

作者: 季晓莉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