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篇》
注释:
则:效法。
文章:这里指礼乐制度。
译文:
孔子说:“尧这样的君主,是多么伟大啊!他是多么崇高啊!天是最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道。他的恩泽广大,百姓都不知道该如何称赞。他的功绩壮伟,礼乐制度辉煌灿烂!”
《论语·泰伯篇》中这段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故事:
尧帝治天下
尧帝,本名放勋,乃黄帝的后裔。他的父亲帝喾在位数十年,深得民心。帝喾驾崩时,将帝位传给长子挚,而十五岁的放勋被封为诸侯,掌管唐地。放勋以贤能治理唐地,与百姓同苦乐,使之秩序井然。然而,他的哥哥挚能力平平,作为天子九年间未有建树。
天灾频发之际,挚处理无方,导致各部族首领和民众怨声载道。他们聚集抱怨,认为如果放勋在位,定能改善现状。挚得知后感到羞愧,遂主动让出王位给放勋。放勋采纳众人意见,自称“尧”,寓意高远。此称号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治理天下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任务艰巨,绝非易事。
即便成为天子,尧仍旧居住在茅草屋中,以野菜为食,穿布衣。各地部族首领造访时,都惊异于他的简朴生活。有人劝他不必如此,但尧回应说:“正因为我是天子,更应该节俭。民众依赖我,若他们不吃饱,我怎敢奢侈?他们不富庶,我怎敢独享荣华?”
尧常说:“如果有谁挨饿,便是我饿他;若有人受冻,便是我冻他;若有人犯罪,便是我害他。”面对天文历法的不完善,尧派遣掌管天文的义氏、和氏族走遍四方,校正星历。多年后,历法完备,指导了百姓的生活。
随着年岁渐长,尧欲传位给四方诸侯,却遭拒绝,理由是他们德行不足。尧忧心忡忡,表示帝位至关重要,必须托付于称职的人。四方诸侯推荐丹朱继位,尧反对,说不能因溺爱而将天下托付给无能之人。”最终尧选择舜,舜以孝顺闻名,尧认为孝顺的人必善待人民,于是召见并考察舜。舜展现出仁厚德行及非凡才能,尧遂禅位予舜。
发明围棋
谈到围棋的发明,尧的儿子丹朱聪明过人,深受父母宠爱。然而他却荒废学业,终日游手好闲、结交狐朋狗友,惹下诸多是非。其母散宜氏担忧不已,对尧帝抱怨:“您忙于国事,儿子却无所作为,这样下去怎么办?”尧帝将丹朱召唤至旁,严肃地说:“孩子,你应学习有用的技艺,不可虚度光阴。”丹朱不满地抱怨:“我也想学,不过您太忙,无暇教导。”
尧帝解释:“你想学什么?”
丹朱回答:“我想学兵法,将来好当大将军,驱逐外敌。”
尧点头:“很好,我来教你。”他蹲地,画了棋盘格子和黑白石子,交给丹朱黑石,自己留白石。“一个黑子代表一个兵。谁的棋子被围,即被消灭。我们先比排兵布阵。”
丹朱轻笑:“这还不简单。”然而连续九局下来,他都大败。
尧帝鼓励道:“不要灰心。”他笑着说,“这个棋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从做人做事到排兵布阵,治理天下。若能触类旁通,不仅做将军,即使帝王之位也可坐稳。”
丹朱深受启发,从此不再游荡,专注于棋艺,领悟许多人生哲理,变得成熟稳重。
知识链接:
五帝:上古时期,五位杰出的部族联盟领袖,具体人选存在多种说法。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相关诗作: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唐·杜甫
唐尧、虞舜都是古代明君,后世将他们并称为尧舜,泛指贤明的君主。
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唐·元稹
因为尧帝将天下治理得很好,所以后世以“尧年”比喻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