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则天大帝登上龙位的事,心存疑虑:
有的说她是对男人有手段,在为唐太宗的才人时就留了一手,选择了唐高宗这个“软杮子”。
有的说她是对儿女够狠心,不但杀了长子李弘,贬了次子李贤,架空了三子李显,挤兑走了四子李旦,还为了嫁祸王皇后硬生生把自己女儿都掐死了!
真是世不二出的杀人女魔头,恶行劣迹罄竹难书!
但细读历史,在下发现,这些稗官野史严重歪曲了事实,把武则天妖魔化了, 其实这个帝位,武则天实至名归,我来说三个事,大家就清楚了:
慧眼识人: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武则天即位后非常尊崇佛教,有一段时间禁止天下臣民屠宰生灵。而当时的右拾遗张德因为老来得子,十分高兴,宴请同僚,并偷偷杀了一只羊款待来宾。有个叫杜素的同事吃完人家的喜宴后,转眼就将张德违禁的事儿告诉了武则天。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时不动声色地问张德:”听说爱卿近日生了个儿子,恭喜你啊!“张德拜谢武则天,没想到武则天笑眯眯地继续问:“宴请的肉是哪儿来的啊?”一句话吓得张德赶紧跪下来叩头谢罪,以为自己肯定罪责难逃。
但武则天却并没有进一步处罚他,而是意味深长地说,我虽禁止屠宰,但喜事丧事不在此列;但是你以后请客,也要擦亮眼睛看看谁该请,有些小人,不请也罢。接着她把告密的杜素拎了出来,批评了他的行为,一场祸患消弭于无形,满朝文武对这件事的处理大为叹服,也显示了武则天非同凡响的识人之智和坦率胸襟。
殿试识才
虽然科举制度并不是武则天创造出来的,但她却是重要的革新者和完善者,她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她发掘的娄师德、狄仁杰等都是著名的贤臣,后来助成开元盛世的姚崇、宋璟也是她发现和提拔的。。
史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则天堪称知人善任,故治下“君子满朝”,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据史料统计,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而高宗和武后统治期间则共录取了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也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
清醒识已
知人者智,自知者难,而武则天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呢?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武则天前后执政半个世纪,其治国措施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她死后与高宗合葬一处,在她墓前,立有一块庞大无比,高约8米,重约99吨的石碑。但令人蹊跷的是,这么大的石碑上竟然空无一字,和它旁边唐高宗那块刻有密密麻麻碑文的述圣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这块“无字碑”,史学上一般有三种猜测:1.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前继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政绩斐然,彪炳千秋,功德远非文字所能表达,故立无字碑。(范文澜主此说)2.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荒淫无道,与其贻笑后世,不如只字不镌。(岑仲勉、吕思勉等史学家持此观点)3.武则天认为功过是非应当由后人去评价,这与郭沫若诗句中“权衡女帝智能全”的用意相吻合。
但无论是何种意图,都反映了武则天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以她的自信,她不会顾及世人的毁誉,她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一句简单的成败得失不足以概括的,她可以傲视之前的任何女性,并对男性的功业嗤之以鼻。
这,就是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