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着辉煌的历史。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清朝统治时间296年;如果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算起统治时间276年,;如果从清军入关开始算起共计268年。在这200多年的清朝历程当中,共出现了12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在清朝这12位皇帝当中,哪位皇帝在为自己修建陵墓时花费的最多?难道是好大喜功的乾隆帝?非也,这位皇帝非道光帝莫属。他在建造皇陵的开销超过了乾隆皇帝,甚至超过了生活极尽奢靡的慈禧太后。道光皇帝难道是位对生活水平要求极高?他为什么会在建造陵墓这件事上花费如此多的银两?
其实,道光皇帝,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奢靡,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极为简朴的皇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道光皇帝批改奏章的文房四宝,仅仅是普通的毛笔,墨,砚台,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而且他用过的这些毛笔,墨,砚台,还会赏赐给大臣继续使用。二,他经常不吃御膳房做好的山珍海味,却经常派遣太监去宫外买两文钱一个的烧饼。在《道光皇帝》中有记载:为了省钱,他晚餐只需要五个烧饼,他和皇后每人两个,大阿哥一个。三,在穿衣方面,除了龙袍之外,其他衣服破了洞,缝个补丁继续穿。同时规定后宫嫔妃都不能穿华丽的衣服,饭菜也只能是粗茶淡饭。鉴于以上道光帝崇尚节俭的风格,把他称之为“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也不为过。他的抠门程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按理说贵为一国之君,手里掌握着全国所有的资源,做皇帝能节俭到他这程度,实属难能可贵。
就这样一位崇尚节俭,励精图治的皇帝,在给自己建造陵墓时,花费的银两却是清朝历史之最。难道他的节俭之风纯属表面文章?是做给别人看的?
其实,这里面另有隐情。道光皇帝建造陵墓之所以造价高昂,实属无奈。
清东陵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陵共有两处。一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二是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在雍正皇帝之前的皇帝都葬在了清东陵。可到了雍正皇帝时,他认为清东陵风水不好,虽规模大,但 形局不全,且墓穴中带有砂石。于是他又另谋它地,把自己的陵墓选在了河北易县。可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雍正驾崩,乾隆继位,乾隆皇帝在选墓址时,却相中了河北遵化——清东陵。乾隆给出的理由是:他比较崇拜他的爷爷康熙。
其实,聪明的乾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另有打算。如果乾隆葬在雍正的清西陵,后世子孙也追随他葬在清西陵,那么,清东陵岂不就只有康熙,顺治两座皇陵,岂不显得清东陵备受冷落,香火不旺。如果乾隆选址在清东陵,后世子孙也追随他葬在清东陵,那么雍正墓岂不成了孤坟一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乾隆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颁发了《昭穆制度》,这昭穆制度就是来平衡清东陵和清西陵香火不旺的。昭穆制度规定:孙子葬在爷爷的皇陵。
皇帝的更替,到了道光皇帝,按照乾隆的昭穆制度的规定,道光皇帝理应葬在清东陵。道光皇帝也是遵循乾隆皇帝的意思,还真就选在了清东陵。可是,意外却在道光墓陵出现了。道光皇帝的陵墓建成以后,突然有一天发现陵墓中进水。这令道光帝勃然大怒,彻查此事。给出的原因是:在建在陵墓时,发现了“石母”。什么是石母?就是成千上万年被水浸泡的石头。如果挖墓穴时发现石母,证明这里水汽氤氲,附近必然有地下水。墓室极有可能被积水倒灌,甚至冲毁墓室。
事已至此,怎么解决?于是道光皇帝,在多方探查之下。决定打破乾隆皇帝的昭穆制度。重新在清西陵再建造陵墓。于是,道光皇帝,把原来清东陵的陵墓拆掉,把那些名贵的石料,木材等等,从东陵运到西陵。在清西陵重新给自己建造了一处陵墓。在一来二去的折腾,建两个陵墓,拆一个陵墓,开销能小才怪了。在《清宣宗实录》中记载:道光皇帝前后两次建造陵墓,共计花掉了白银240万两之多。
道光皇帝算不算最倒霉的皇帝呢?其实也不完全算。最倒霉的应该是他的爷爷乾隆皇帝。道光皇帝之所以花了那么多钱,完全是被乾隆皇帝给坑了。
乾隆皇帝在给自己建造陵墓的时候,同样在墓室之内挖到了“石母”,墓室同样出现了渗水的情况,可是,在后期修缮以后,他的陵墓在后来几年并没有出现渗水的情况。可是在他入土为安若干年以后,还是出现了渗水的情况。
孙殿英
当年盗墓将军孙殿英在炸开乾隆皇帝的墓室大门之时,就发现墓室之内有大量积水。深达六七尺之多。孙殿英动用抽水泵才将墓室的积水抽干净。才能顺利的盗取墓室之内的宝贝。乾隆皇帝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精心设计的陵墓,却成了大澡盆。乾隆皇帝一时聪明,害了自己。同时乾隆皇帝的《昭穆制度》的颁布也坑惨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发现情况不妙,另选墓址,重新建造。而乾隆皇帝陵墓,却承受了被水淹的厄运。如果乾隆皇帝,生前知道能有这样的结局。恐怕打死他,也不会在清东陵那里建造陵墓,也就不会颁布《昭穆制度》,也不会害得道光皇帝损失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
最倒霉的是康熙,现在还尸骨不全的在臭水池里泡着呢